渐渐长大的你,如何践行对“家”的那份责任和担当

(图片来源网络,诚谢原作者)
含辛茹苦将孩子小柱(化名)供到大学,结果因家庭困难无力支付孩子的学费,父母竟然被孩子告上法庭索要学费和生活费,这是近日发生在连云港市连云区的一件事。经法院调解,案件以孩子撤诉告终,但是留下的思考似乎远没有结束。《现代快报》
这起“告父母讨学费”的官司,给天下父母的启示:你可以在爱的名义下供给子女上大学的费用,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和条件,那么你也可以拒绝。给大学生们的启示是:读完高中,父母就已经尽到了法律上的责任和义务,自己完全可以通过申请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来完成学业。
折射出的问题:“中国式”教育的失败
在中国,只要孩子有需要,父母一定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父母对子女的这份责任与爱,确实令人感动,但是却给子女造成一种错觉。在一些欧美国家,子女一旦成年,不管是你读高中还是读大学,父母都会理所当然地停止供应学费、生活费。而子女也觉得这很正常没有什么不妥,自己就会积极想办法去筹措学费和生活费。
“中国式”教育失败,主要体现3大方面:
一:缺少感恩之心
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父母、祖父辈的宠爱下长大,可以说是要什么有什么,父母也从不要孩子做什么活。只知道一味的向父母索取,直到父母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就觉得委屈、甚至怨恨父母。从来不知道感恩,不知道体谅父母辛苦,不知为家庭分忧,缺乏责任心和担当。
二:自强自立性差
父母无力负担子女上大学,在眼下的中国,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比如孩子课余做家教、打临时工、获取学校奖学金、申请助学贷款等这些都可以解决上大学的学费问题。
三:攀比心理作祟
眼下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是越来越大。有调查显示:48.2%的大一新生光准备入学“数码三件套”就花费10000元左右,其他花费在8000元左右。对于一般的工薪父母来说,他们需要不吃不喝干3个多月,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对于近年来大学生入学前购买各种“烧钱装备”的现象,大学生不能有攀比心态。
点评:
大学生比拼入学装备,不如比拼内在知识。已经成年的你,完全可以通过勤工俭学等实际行动证明你对家庭的那份责任和担当......即便你的家庭很富足,衣食无忧,也可以通过“打零工”等社会实践,感受父母的那分艰辛——也是为自己的将来“未雨绸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