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戴服务站007
老戴服务站007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8,939
  • 关注人气:77,8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思】中国式“题字”,谁之过?

(2013-05-28 16:59:34)
标签:

丁锦昊

反思

题字

刻字

到此一游

分类: 七嘴八舌

 

 

 

【反思】中国式“题字”,谁之过?

 

 

 

 【反思】中国式“题字”,谁之过?


 

 

       最近,“丁锦昊到此一游事件”闹的沸沸扬扬。这些年来,我们见到的“到此一游”还少吗?我们针对“到此一游”的批判还少吗?今年初,一个叫梁齐齐的游客在北京故宫清代铁缸上刻下“到此一游”,多少人声讨,多少人探讨,可“到此一游”始终如一个不散的幽灵,在我们身边徘徊。

 

       为此,我们不禁要反思,这中国式“题字”为什么这么流行,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这种中国式“题字”。在这些“题字”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一、中国德育的失败

       以致人们普遍缺乏公共观念,总以为公共场所就是公共的地盘,干什么都行,并以为这些现象都是小问题,没必要上纲上线。久而久之,放任自流,没人指责,也没有形成监督和舆论压力,最终成了一种无意识、理所当然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一旦形成社会风气,势必给未成年人造成恶劣的影响,渐渐地就会像“丁锦昊”一样把失德行为当成习惯性动作。

 

       二、中国传统中惯有的“刻字文化”

       古代中国百姓识字率低、出游机会少,在景点上刻字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今则不然,因为教育普及、交通发达、出游便利,以及缺乏对文物的敬畏心等缘故,使得中国普通民众不但在祖国的旅游景点留下“墨宝”而且一路刻到国外。由此可见,中国的“刻字文化”历史悠久。

 

      三、中国式“教育”

      父母的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犯错误,主要责任在大人,是大人监护、教育不到位;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老师,很多学校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并不真正重视,所谓思想品德课只不过是走过场,思想教育不到位;社会是孩子的第三个老师,社会的风气影响孩子对一些事情的正确判断能力,把本来正确的做法给引导成有偏差的行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