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防范小贴士】 夏季来临   学生谨防溺水事故发生

(2013-05-13 17:04:39)
标签:

防范贴士

夏季

学生

溺水

防范

分类: 温馨提示
 

 文章常用花边

 

 

【防范小贴士】夏季来临   学生谨防溺水事故发生

 

 

 

【防范小贴士】 <wbr>夏季来临 <wbr> <wbr> <wbr>学生谨防溺水事故发生

 【防范小贴士】 <wbr>夏季来临 <wbr> <wbr> <wbr>学生谨防溺水事故发生
(图片来自网络,诚谢原作者)

 

 

 

      夏季来临,随着气温的持续攀高,人们为躲避酷暑高温,往往喜欢到水边嘻戏玩乐。可是,游泳在带来乐趣的同时,也伴随着潜在的危险。自5月11日以来,广东、湖南等省接连发生三起溺水事故,造成多名学生溺亡。
      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给受害者家庭带来的巨大悲痛,应做好防范措施,防止悲剧的再次发生。
     
一、溺水死亡事故发生的特点
      (一)多数事件发生在农村。尤其是地处边远和环境较为艰苦的农村。
      (二)发生溺水事故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5月-10月。
      (三)发生溺水死亡事故的年龄段都是低龄段,基本都是小学生。“留守儿童”发生的溺水
事故比较突出。
      (四)发生溺水事故的地域有江河、池塘、水库、水坑等。说明学生玩水到处都存在安全隐
患,稍不注意往往就出现问题。
     
二、学生发生溺水事故的原因分析
      (一) 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不强。由于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夏季游泳给他们带来的
激情,极易发生溺水死亡事故。 
      (二)学校、学生家长安全教育意识薄弱,家庭监管能力不强。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虽然
加强宣传教育,但是暑假学生脱离了学校的管束,有点鞭长莫及;同时家庭监管能力不到位,尤其是留守儿童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父母长期在外,叫年长的老人管或是托人看管,
致使中小学生在假期处于失管状态。
      (三)从地点上来看;多数是农村溪滩、水库以及河塘等处,这些地方水情不清,难以被人
掌握;更何况是中小学生,因此这也是发生溺水事故的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那么如何防止溺水事件的发生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防范
      1、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 
      每年一到夏天的游泳季节,学校要开展有关水上活动的注意事项,加强安全教育,无论班主
任或家长都要强调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不能随意到野外的水域游泳,提高学生对溺水事故的认识,时刻警惕意外的发生;任何的活动都要做到保障人身安全为首位;生命只有一次,为了家庭、社会的责任,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2、严格管理 
      学校与家长密切配合,制定一些行为规范,落实管理措施,严禁学生到那些偏远的山塘、峡
谷或有急流、旋涡等水情复杂的地方游泳,也不能到江、河、湖、海、水库、等大面积的水域游泳,特别是对当地环境不熟悉的水域;更不能在狂风、暴雨的天气游泳;游泳要到正规的游泳场所,到一个场所去游泳,一定要先了解该场所的环境情况,如场地的大小、深浅水区的划分、对活动的各种要求和各种警示的标志;同时要遵守各项管理规定,服从有关人员
的管理;小学生一定要家长或大人陪同,中学生要有集体组织的行动。 
      3、加强游泳技能的培训 
      有人说会游泳的人,多半条命,人只有真正掌握了游泳技术,才能有效地预防溺水,有条件
开展游泳运动的学校一定要使学生学会游泳,并且要熟练掌握,多练习,使每人都能掌握水中求生本领;学校没有游泳池的要鼓励学生到正规的游泳池去培训和学习,请有关专业教练
指导。 
      4、使学生掌握遇险后基本的处理常识 
      (1)及时呼救:遇到意外或危险时应迅速及时发出求救信号,以取得别人的救助。 
      (2)争取时间:时间就是生命;危急关头要保持镇静,在水中尽量采用仰卧位,呼吸要做到深吸、浅呼,争取更多时间等待获救。 
      (3)靠岸意识: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努力向岸边靠拢,靠岸越近获救的机会越高。 
      5、培养学生的自救意识,提高自救能力 
      在水中活动,如果突然发生身体不舒适或其他意外时,必须马上喊“救命”,救生员或其他
人听到后会来帮助你的,但是如果没人来帮助你,你必须保持冷静,设法自救。 
      特别注意: 
      遇到有人溺水时,必须运用最安全的方法去救援,如果能在岸上施救的,绝不要下水去救;
如能用器材去施救的,决不要徒手去救。不论使用拿一种救生方法,都要先要求保障自身的安全,才能做到去救助他人,千万不要变成“人溺己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