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云峰下两旗新   腻绿长鲜谷雨春

(2013-04-20 12:06:34)
标签:

二十四节气

谷雨

习俗

养生

杂谈

分类: 七嘴八舌
 

 文章常用花边

 

 

白云峰下两旗新   腻绿长鲜谷雨春

 

 

白云峰下两旗新 <wbr> <wbr> <wbr>腻绿长鲜谷雨春

      【谷雨由来】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指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每年4月19日~21
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
      “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
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古代所谓“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的现代农业气候意义。但雨水过量或严重干旱,则往往造成危害,影响后期
产量。谷雨在黄河中下游,不仅指明了它的农业意义,也说明了“春雨贵如油”。
      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呜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
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白云峰下两旗新 <wbr> <wbr> <wbr>腻绿长鲜谷雨春

      【谷雨忆习俗】 
     
1、禁杀五毒
      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
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
     
2、渔家流行谷雨祭海
      谷雨时节正是春海水暖之时,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俗话说“骑着谷雨
上网场”。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谷雨这天渔民要举行海祭,祈祷海神保佑。
     
3、走谷雨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与自然相融
合,强身健体。
     
4、喝谷雨茶
      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
     
5、谷雨食香椿
      北方则有谷雨食香椿的习俗。
     
6、谷雨祭祀文祖仓颉
      “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
     
7、洗澡消灾避祸
      在西北地区,旧时,人们将谷雨的河水称为“桃花水”,传说以它洗浴,可消灾避祸。

 

白云峰下两旗新 <wbr> <wbr> <wbr>腻绿长鲜谷雨春

      【谷雨话养生】
      由于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此时我们在养生中应遵遁自然节气的变
化,针对其气候特点进行调养。谷雨节气后是神经痛的发病期,如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同时由于天气转温,人们的室外活动增加,北方地区的桃花、杏花等开放;杨絮、柳絮四处飞扬,过敏体质的朋友应注意防止花粉症及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在饮食上应减少高蛋白质、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春季,肝木旺盛,脾衰弱,谷雨前后15天及清明的最后3天中,脾处于旺盛时期。脾的旺盛会
使胃强健起来,从而使消化功能处于旺盛的状态,消化功能旺盛有利于营养的吸收,因此这时正是补身的大好时机。此时适宜的膳食有:参蒸鳝段、菊花鳝鱼等,具有祛风湿、舒筋骨、温补气血的功效;草菇豆腐羹、生地鸭蛋汤具有滋阴养胃、降压隆脂、抗菌消炎、清热解毒、养血润燥的功效。但是补要适当,不宜过,此时进补不能像冬天那样,应适当食用一些补血益气功效的食物。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体质,还可为安度盛夏打下基础。谷雨前后还适宜食用一些能够缓解精神压力和调节情绪的食物。多吃一些含B族维生素较多的食物对改善抑郁症有明显的效果。小麦胚粉、标准面粉、荞麦粉、莜麦面、小米、大麦、黄豆及其他豆类、黑芝麻、瘦肉等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另外多食用碱性食物有助于缓解人体的急躁情绪,例如贝、虾、蟹、鱼、海带等产品有助于改善情绪。

 

白云峰下两旗新 <wbr> <wbr> <wbr>腻绿长鲜谷雨春

      【谷雨吟古诗】

      谷雨  
      作者:朱槔(宋)  
      天点纷林际,虚檐写梦中。
      明朝知谷雨,无策禁花风。
      石渚收机巧,烟蓑建事功。
      越禽牢闭口,吾道寄天公。

 

 

文章常用花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