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合资汽车5宗罪   省油是忽悠!

(2013-03-26 16:51:42)
标签:

提示

中国

合资汽车

五宗罪

杂谈

分类: 温馨提示

 文章常用花边

  

中国合资汽车5宗罪   省油是忽悠!

 

中国合资汽车5宗罪 <wbr> <wbr> <wbr>省油是忽悠! 

中国合资汽车5宗罪 <wbr> <wbr> <wbr>省油是忽悠!




 

 

 

      中国具有与外资车企合资的传统,于是一批批合资汽车横空问世。但是它们没有进口车的质量好,却在销售上吹得神乎其乎。买车,一定要防忽悠,让我们一起戏说中国合资车5宗罪。

      一、乱拉血统造噱头:省油是真的吗?
      中国消费者对车的血统十分看重,不但对欧系、美系、日系看得泾渭分明,还给各车系贴上不同的标签:美国车马力大、日本车省油、法国车设计感强......殊不知,这样的概念很多都是品牌在宣传时故意打造出来的。
      美国车“福特福克斯”和日本车“马自达3”谁更省油?许多人都会凭印象选择马自达。其实,福特和马自达本就属于同一集团,且来自同一平台,使用几乎一样的发动机。从血统上来看,性能必然准确。
      为了满足中国消费者对于品牌和车系的偏好,许多车型引进中国时,都更名换姓,在广告中,却吹嘘有某某“纯正血统”。以全进口为卖点的雷诺“科雷傲”为例,它实际上是在法国设计、用日本技术、在韩国生产的“混血儿”。它在日本挂着日产的商标,在韩国挂着三星的商标,到了中国,就强调纯正的法国血统,却不会告诉消费者,这款车实际上是从韩国进口的。
      二、为省成本减配置:成本低未必安全
      一辆汽车有两万个零件,行驶时,有超过1500个零件同时运行,即便外观与功能一样,那些看不见的零件质量与整车装配工艺的差别,也会影响整车的性能。国产合资品牌汽车与同品牌外国原产汽车的差距,往往就在这些看不见的地方。
      最明显的简配,就是使用落后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例如,国产的丰田锐志轿车,就没有采用日本同款车型的直喷发动机,新款本田飞度使用了比老款还落后的变速箱。厂商的解释是,在中国市场使用落后的动力系统是因为中国国内燃油质量差,会导致最新款发动机故障。事实上,厂商考虑更多的是成本。合资品牌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很多实现了国产,如果和国外同步,就需要进口发动机或者新建立生产线,成本无疑会大幅提高。
      所以,合资车型更新换代时,“换面子不换里子”成为一大特色。
      另外,中国消费者对于汽车的内饰做工、座椅是否真皮等舒适性配置更加看重,往往忽略了一些性能上的重要配置,特别是安全配置的缺失。例如,广受争议的后防撞梁。后防撞梁是位于保险杠内部的一道钢梁,可以在被追尾时提供额外保护。目前,中国并没有相关法规强制安装后防撞钢梁,碰撞测试也为涉及追尾,于是像上海大众POLO、现代索纳塔等车型国产时,都取消了在海外市场具备的后防撞钢梁。
      大多数车型的后防撞钢梁,成本价在400元左右。以一款每年销售10万辆的车型为例,如果不安装后防撞钢梁,可以为合资企业节省成本4000万元。
      三、拉皮整容讲面子:不是越长越好
      1999年,奥迪A6成为第一款为中国面“拉皮”加长的车型。早在1996年,中德双方就签署了生产协议,为何要三年后才下线?
      开始德方不理解,一款车内空间足够大块头德国人使用的豪华轿车,为什么瘦小的中国人反倒认为不够用?而且,对原型车加长以为着要动轴距,意味着二次开发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量人力、物力的和时间的投入。但一汽大众提出,在中国,90%的豪华汽车拥有者出行时是坐在汽车后排的,他们需要放松的空间,甚至要在后排翘二郎腿。最终,加长的奥迪A6在中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从那时起,宝马、奔驰、大众等欧洲汽车品牌,纷纷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了加长的商务中高级轿车。
      但是,一辆好汽车就像一双好鞋,不是越长越大就好。一味拉长轴距,加大后排空间,对油耗和操控都会造成影响,特别是遇到紧急危险情况时,加长车和原型车的性能差距就会充分显露出来,加长车型很可能因为性能下降而发生事故。
      四、落后车型卖得俏:淘汰车成奇葩
      尽管是一款来自德国大众的欧系轿车,但是,“桑塔纳”这个名字却带有浓浓的拉丁风情。在欧洲,它叫第二代帕萨特。
      今天,帕萨特家族已经发展到第七代,即一汽大众引进的新迈腾。而作为它的老祖宗,桑塔纳这款1981年诞生的车型居然还在生产,不得不说是世界汽车史上的一朵奇葩。
      一般来说,任何一款车的寿命都不会超过10年,为了抓住消费者的心,全球主流汽车厂商对旗下最紧俏的车型,更是平均每5年就要进行一次升级换代。一款30年以上的车型,只有博物馆才是它最好的归宿。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在中国,今年一季度,这款“骨灰级”车型每月还能销售一万辆以上。更神奇的是,在中国市场上可以同时买到帕萨特二代、五代、七代三款产品。
      合资企业在中国生产销售的落后车型,何止桑塔纳一款,一汽大众的捷达、宝来、速腾和高尔夫算四世同堂;丰田也擅长此道,卡罗拉与花冠本来就是一款车型的前后两代,凯美瑞也要走这条路,新老车型同时生产销售。
      五、卖车易召回难:在中国尤其难
      从2010年开始,中国汽车产销已经超过1800万辆,但是,召回次数仅有123起,涉及召回车辆不过117万辆,召回数量仅占当年销量的6.5%。而美国当年销量为1159万辆,共实施召回648次,召回总量为2027.59万辆,召回数量占当年销量的175%,召回次数是中国的27倍。
      从这样悬殊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两点:一、汽车召回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而是汽车行业的一种常态,召回不意味着该品牌的汽车彻底失去消费者的信任;二、同国外相比,中国汽车召回太少。专家认为,中国汽车召回太少,并不是在中国生产的汽车质量特别好,而是中国的汽车召回法规和相应惩罚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有厂商对问题车辆存有侥幸心理。
      最让消费者无法接受的,是跨国汽车品牌在宣布召回的时候,频频提到的那句:“不涉及中国市场。”提到召回的双重标准,肯定无法回避陷入“踏板门”的丰田。起初,丰田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召回,并没有涉及到中国合资企业的产品。而随着事件愈演愈烈,也许是迫于压力和品牌声誉等诸多原因,丰田才迟迟宣布在中国召回部分产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