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债买“苹果”
究竟谁之过?

“苹果”手机逐渐成为年轻人必备的时尚单品,既潇洒又抢眼,与大学生的身份也相适应。所以,有条件的大学生基本上人手一只“苹果”手机,而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学生便把目光投向了贷款买手机。
据调查,从2012年1月至今年2月底,2万多名武汉大学生办理了担保服务,额度超过1.6亿元。这些学生贷款主要是购买新上市iPhone手机、iPad平板电脑,以及其他3G智能手机。而他们却因未能按期还账,或将留下信用污点。(武汉晚报)
为什么会出现2万多学生贷款买手机的现象呢?这又是谁的过错呢?不可否认,这其中不免有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和攀比观念在作祟。在看到很多人都拥有“苹果”手机后,自己也想拥有,在校园“苹果风”劲吹面前,有条件要买,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在买,这就在大学校园里形成了竞相贷款购买“苹果”手机的热潮。大学生背债购买“苹果”,说明他们的消费观念还不成熟,还需要继续接受教育,学会理性消费,别被一时的炫艳迷住了眼睛,更不能因为自己的攀比心理,而采取过激行为。
“苹果”手机不是生活必需品,一切都是人的欲望在作怪。为了苹果手机,不惜背债,这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不应该的。然而,我们不能将所有过错归咎于大学生,其背后还蕴藏着疏于管理之责。一方面是学校管理之痛。那么多的大学用起了与经济不相符的苹果手机,学校没有理由不知道,也不能熟视无睹,应该管起来,至少也应该问清楚情况,同时在抑制大学生攀比上有所行动,而不是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在贷款管理上也存在漏洞,如果大学生贷款时,必须要让监护人知道才能发放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学生过度消费。虽然近年央行已叫停了银行对大学生发放透支额在1000元以上的信用卡,但在贷款上却没有严密的防护措施。
那么对于大学生贷款买“苹果”引发的不良后果,我们该如何提前采取措施来预防呢?
首先,我们不可能禁止大学生贷款,但我们应该提醒大学生使用分期付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偿还能力,一定要量力而行。同时,对于他们的攀比从众心理,学校及老师家长应该教育他们理性消费,不可一味攀比。
其次,央行应要求消费信贷对象为在校大学生时,需要在监护人知晓、同意下的情况下才能办理信贷,以避免过度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