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流浪汉对“救助站” 为何望而却步?

(2013-01-11 16:54:18)
标签:

“救助站”

“收容所”

流浪汉

救助

杂谈

分类: 七嘴八舌
 

 温馨提示:在网络跳蚤市场请谨慎鈥溙员︹潱

 

 

 流浪汉对“救助站” 为何望而却步?

 

 

 

流浪汉对“救助站” <wbr>为何望而却步?

图为1月7日23点50分,湖南长沙市救助管理站大厅,一名身穿破烂的衣裳、下嘴唇处一圈血迹已经凝结成痂的老年流浪者躺在担架上,手脚被捆住,无助地看着记者.                    

流浪汉对“救助站” <wbr>为何望而却步?

图为1月7日晚,湖南长沙救助站,监控录像显示:暗访记者被多人粗鲁摁倒流浪汉对“救助站” <wbr>为何望而却步?

图为1月7日晚,湖南长沙,坡子街派出所的民警发现扮作流浪者的记者流浪汉对“救助站” <wbr>为何望而却步?

图为坡子街派出所的民警发现扮作流浪者的记者,将其带往救助站。

(以上图片均来自新华网)


 

      让无力者有力,让无家可归者有家,让悲观者前行。社会救助就应是这样一份事业,就像用一缕希望的阳光照耀在生命的脸上。救助不是施舍不是维稳,是人道、关怀和爱的温度。但这个寒冬,长沙救助站曝光的一角让公众感到更加寒冷。

      一开始是连续十次未能打通救助站电话。为暗访,乔装的记者被民警送入长沙救助站后立即遭到三名救助站工作人员围殴,被“缚住双手,死摁双脚,膝盖顶头部”,直到记者“自愿放弃救助”。记者目击到在救助站大厅地上的一副担架里躺着一名老年流浪男子,双手被白色麻绳反捆,双脚小腿处被胶带绑在一起,连声呼救。(东方早报

      如此粗鲁的“救助”简直令人发指!在愤慨之余,我不禁要问这到底是“救助站”还是“刑虐所”?对于流浪汉,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没有嘘寒问暖、没有热饭热茶、没有御寒衣被,却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冰冷拷问、拳脚伺候,即便是犯人也不能如此对待。救助站本应是救人的地方,是流浪乞讨人员可以暂时安身的“驿站”。

      针对此事,长沙市民政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的解释是:当班医生和保安怀疑暗访记者鼓起的裤袋内有危险品,检查时遭遇强烈反抗,保安恐其伤害工作人员,于是将其控制。问题是,不论如何解释,都掩盖不了事实的真相。由此我们也就不难想见,流浪者之所以不愿去救助站,正是基于一种“惧”而远之的心态。

      这让我想到了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27岁的孙志刚用生命的代价助推了《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该事件促成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推行。但长沙救助站这件事被媒体曝光后,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个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的“救助站”何以还在上演着“暴力收容”的闹剧

      如果说救助是一个社会的生死线,那么报道中那种让人消受不起的“救助”,正是社会底线的失守。公开曝光的长沙救助站事件,无疑是较为典型的案例,相关部门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来解决“救助站”不“救助”的问题。

      如何保证政府的社会救助职能不被异化,流浪者的生命与尊严不被践踏,一部良法如何不被异变成一部恶法?我们希望,当地政府要积极回应公众的关切,以公开、公正的方式查明真相,并依法严惩涉嫌渎职、犯罪的害群之马。同时,必须确立相应的监督与管理机制,使政府相关部门和救助机构能够恪尽职守,善待流浪人员,不要让救助机构成为流浪人员的畏惧之地,更别再发生流浪人员横死街头的惨剧。

 

 

 

 

 

 


 


温馨提示:在网络跳蚤市场请谨慎鈥溙员︹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