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当街暴打生父
究竟孰对孰错?

最近,在南京街头发生了这样匪夷所思一幕,一名14岁少女小静当街连扇父亲十多个耳光,对父亲拳打脚踢,父亲没有还手也没有生气,令人痛心。据悉,女孩父母离异,父亲的过度“关爱”,让女孩深感失去自由,痛恨在心,出现大打出手的一幕。(北方网)
看到这则新闻,着实让人震惊不已。究其原因,是父亲对女儿的“关爱”过度。中断女儿的学业、不允许女儿与他认为不三不四的人交往、怕女儿学坏不允许其外出打工……虽然父亲说这是出于对女儿的“疼爱”,但这种“疼爱”却太过狭隘和过度了,剥夺女儿的受教育权、限制女儿的自由,难道只是因为怕自己的孩子“学坏”吗?这种解释和想法显然太过牵强。疼爱子女是一门艺术,也要讲究方法,不管怎么疼爱子女,都不能溺爱,要尊重子女的感受。如果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太过主观的话,子女不但不会领情,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这位父亲尝到了“养不教”的苦果,只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太悲哀。所谓“百善孝为先”,父母的做法再怎么欠妥,作为子女都不能随意打骂父母,当事人如此暴打自己的父亲,已经丢失了最起码的道德准则。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含辛茹苦将我们养大,他们所吃的苦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表达的。善待父母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虽然这位父亲的教育方法存在欠缺,但是当街暴打父亲实在不应该,这难道是作为子女在长大之后回报父亲的“礼物”吗?等孩子长大后,再想想这些,“或者看到这个画面,你一定会非常非常后悔。”
从女孩当街暴打生父背后可以看出,包括家长、学校在内的全社会对孩子的伦理教育和孝道教育都严重缺失。在指责女孩暴行、批评父亲教育方式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办法解决问题,避免这种现象再次发生。我们应该加强对子女孝道文化的教育、培养年轻一代的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同时,部分家长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下一代,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