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洋化”?
(2012-08-23 17:52:26)
标签:
七夕
情人节
洋化
民族传统文化
传承
|
分类:
七嘴八舌
|
七夕节“洋化”?

8月23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于七夕节和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所以常常被赋予它另外一个名称,“中国的情人节”。随着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情人节”已经成为时下最热闹的节日之一。而作为“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逐渐失去了传统的味道,被赋予了“洋”内涵。(光明网)
鲜花、巧克力、珠宝已经成为七夕情人节最受欢迎的物品了。鲜花店的鲜花在一个月前就已经被预定了,各大商场也把“七夕情人节”当成了商机,很多柜台为了营造七夕节消费的气氛将促销牌换成了粉红色,各品牌巧克力也被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珠宝柜台也借着“七夕”的名号打折促销,一些西餐厅、影楼、酒店等消费场所也不甘示弱,纷纷推出了各项活动。而且,很多年轻人已经习惯将“七夕节”当成是“情人节”,过节的方式也十分“洋化”:送鲜花、巧克力,吃西餐,看电影等。
至于在七夕“乞巧”的传统习俗,很多年轻人都表示一无所知,而本该七夕节做的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诞等七夕习俗也已被人遗忘,我们也只能从老一辈人那里知道这些传统习俗的名称。我认为,七夕节已经变味了,它的“洋化”意味着传统节日的内涵正在流失。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迎合了西方标准、西方价值,更加重视“国际化”的文化活动,比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而像七夕节、端午节、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已经逐渐冷清,其活动方式也日益趋向简单化了。
造成这种“七夕节热闹,传统文化冷清”的奇怪现象,除了人们思想的西化,商家也是有责任的,现在的节日文化已经与节日消费融合,而节日消费就是靠商家来策划和引导。可以说,是商家在演绎节日文化,商家给什么卖点,市民就会过什么样的节日。商家注重的是销量、利润,而七夕传统民俗中的荷包、巧果、平安扣等手工艺品的利润微薄,商家肯定不愿意下功夫,渐渐就被抛弃了。所以,我认为商家有责任为大众找回传统节日的“民俗味”。商家在策划时,应当往传统民俗文化靠拢,刺激新的传统内涵,例如策划手工艺品展卖,把文化与利润相结合,做出有文化产业元素的东西。
当然,我们自身也要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因此,对于像“七夕”这样的民族传统节日,我们首先要做的,恐怕不是单纯地进行争论和呼吁,而是真正地在行动上传承民俗文化,实实在在地过节,过出“中国味道”。按照七夕节传统民俗,情人之间可以互赠荷包、香包、草编、平安扣等各种手工艺品或者信物,其实这样也不乏浪漫,更可以留住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让传统节日焕发生机。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