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暑郁未退 凉飙潜已起

【立秋的由来】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也就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称交秋,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的习俗】
立秋的习俗有很多,主要的习俗有立秋节、摸秋、秋忙会、贴秋膘等。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秋社,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立秋话养生】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萌的时期,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立秋养生,在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诸方面以开始养收为原则。
1.运动调养方面:进入初秋,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时机,每人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无论散步、慢跑、太极拳、跳舞都是不错的运动项目。
2.精神调养方面: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令人伤心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初秋容平之气。
3.饮食调养方面:《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的食物,以益胃生津。
4.起居调养方面:立秋之季已临天高气爽,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立秋乃初秋,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古人说立秋】
《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