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年改革,自主招生将走向何方?

高考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其中许多人都极有可能落入水中,绕道过河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2003年我国为万千学子开辟了一条绕道过河的捷径,开始实施高校自主招生。作为高考的补充方式,这一新政的目的就是为了多样化选才。
近10年来,实施自主招生的学校越来越多。伴随着招生总量的扩大,每年新政策不断被热炒,自主招生的受关注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展望2012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推出新政策“新百年计划”,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新政为“圆梦计划”,都无一例外的向寒门学子抛出了橄榄枝,各校招生政策共同倾向于促进社会公平。
然则,在政策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考生所面临的依然是各大高校组织的各类笔试面试,“北约”、“华约”等各大联盟考试纷纷出现。语文试题专往难、偏、怪上动脑筋,数学试题非奥数竞赛题不出,外语就更不必说了,中国的外语考试连外国人都感到头疼。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更多中学都在暗地里办联盟考试的培训班,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联盟培训班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既要准备自主招考,同时还要准备迎接明年的高考,家长和学生都像热锅上的蚂蚁,但现实告诉他们只能双管齐下。如此大的考试压力,其结果只能是压缩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与成长空间。
多样化选才是否会演变成新版本的应试教育?当五花八门的考试成为一种束缚条件,自主招考就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光环。自主招生,十年磨剑,似乎行之有效,但在教育改革愈行愈远的同时,或许应该时不时停下来,回到原点上来深化。沿着教育规律的轨道走,让自主招生实至名归,成为选拔真正人才的一种有效机制,这样也许才能走得更长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