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人与气候

(2011-03-23 16:08:31)
标签:

气象日

主题

人与气候

哥本哈根

气候变化

中国气象局

杂谈

分类: 七嘴八舌
2011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人与气候

2011年世界气象日纪念主题为“人与气候”。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雅罗为此献词。在致辞中提到:今天,人们普遍认为WMO在气候领域的活动是对人类安全和福祉的重要贡献,给各国带来经济效益。由此,使我们与六十一年前的今天生效的WMO公约的基本精神更加密切,与第一次国际气象大会(18739月,维也纳)建立的前国际气象组织(IMO)的传统更为紧密。

2011年世界气象日之际,我代表WMO向在过去一些年,为这些重要目标做出积极贡献的WMO189个会员的全体同仁表示由衷的感谢,感谢他们为“人与气候”做出的功绩。

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科技部门,中国气象部门着力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科技支撑、在国家科技创新中发挥骨干作用、构筑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基石、在“气候外交”中争取话语权,肩负起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职责和重大使命。

为党和政府提供科技咨询

中国气象局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核心成员单位,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国内牵头组织部门,是国家气候委员会的牵头部门,是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办公室的挂靠单位,是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中国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单位和办公室挂靠单位。

一直以来,气象部门认真履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职责,切实发挥气象部门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决策服务。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参与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等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编制和制定工作,积极围绕气候变化热点和焦点问题建言献策,向中央上报了数十份决策咨询报告。

     在科技创新中发挥骨干作用

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温家宝总理视察中国气象局时专门听取了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见和建议,并要求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加强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对国家粮食、经济、能源、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工作。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充分发挥部门科技先导作用,着力提升气候变化科技业务能力,开展大量前瞻性、突破性研究,气候变化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完成了气象卫星基础数据集制作,生成了长时间序列气候产品数据集;建立了我国第一代短期气候预测动力气候模式系统,分析了未来百年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发生气候突变的可能性;基于气象台站资料完成第三次风能资源普查,建成由400座测风塔组成的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开展了针对性更强、评估精度和分辨率更高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监测、评估工作;分析了我国有系统气象观测乃至上千年来的多尺度气候变化事实、规律和机理,初步开展了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的判别和归因研究;分析了全球未来30年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和变率,初步建立了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数据集,发布了亚洲地区气候变化预估数据集等等。

构筑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基石

20076月,由中国气象局参与制定的中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性文件、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第一部国家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出台。

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级气象部门均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省级气象部门还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协调工作。内蒙古等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成为地方政府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单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均参与了地方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编制工作,其中,青海省气象局等十余家单位作为牵头编写单位,广东省气象局等为主要执笔单位;部分省、市还成立了专门机构开展气候变化工作。青海省局牵头编写的《青海省应对气候变化办法》成为我国第一部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法规。

“气候外交”背后的智囊

“气候科研可以帮助中国在新的游戏规则建立过程中争取必要的话语权,使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活动能朝着真正有助于遏制全球气候变化、真正有助于实质性减排的方向发展,而不让它异化为发达国家牟取或操控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手段。”郑国光表示。从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到IPCC,从巴厘岛到哥本哈根再到坎昆,气象人的身影始终活跃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舞台上。

中国气象局牵头的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素有“国家气候智囊团”之称,自20061月组建以来,积极参与国际谈判,多次组织与欧盟、美国、印度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智库机构开展科技交流和政策对话,以专家渠道配合政府层面对外沟通和交流,在推动气候变化科技研发、技术转让、公众教育和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