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8/middle/6b35f35cxafe0503b8a17&690
鲜卑是中国的一个古游牧部族的名称。最初与乌桓同为东胡(扶余)的部落,言语、习俗与乌桓相同。公元前三世纪末,匈奴破东胡,鲜卑迁至辽东塞外鲜卑山(兴安岭),遂以山名为族名称呼,公元1980年,在内蒙古鄂伦春阿里河镇附近的大兴安岭北段发现嘎仙洞,据称是鲜卑拓跋族的发源地,有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派大臣前往祭祖的祭文刻于洞中;乌桓则与其所居处乌桓山名称为族名称呼,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汉武帝时期,乌桓降汉,南移至老哈河流域,鲜卑也向西南移至西拉木伦河流域。此时的鲜卑与乌桓还没有明确区别。鲜卑人的经济生活以畜牧为主,善于用牛角制劲弓,称角端弓,善锻制铜、铁兵器;鲜卑的社会组织以部落组成,各部落以决斗胜者为大人或小帅作为首领。风俗是贵青少年,贱老年人,父兄无人过问,杀父兄,不为有罪,但是不得害母亲,以母为贵,以母为族。作为原始部落,保留有生物生存“优胜劣汰”法则是无可厚非,为了减负,不留吃白食的老弱男人,应该说也是那时代的进步。男子髡发,女子婚后髻发;盛行父兄死,由小叔娶后母为妻,或娶兄嫂为妻,小叔死由其子娶伯母为妻,小叔若无子,再轮及其它伯叔继娶为妻。“母为贵”这习俗匈奴也有,在大量古文献常见“阏氏”所指的就是单于的母族系,或妻子的族系,其权利还相当大,有自己统领的武装力量及奴隶。每年春天大会于饶乐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死人土葬,用棺,杀一狗及死者生前所乘马。相传狗能护佑死者神灵顺利返归赤山(今兴安岭南脉)不被恶鬼阻拦。实际上,鲜卑与乌桓正处在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
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19年),汉大将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乌桓降汉。以徙乌桓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塞外,即今老哈河流域、泊河上游及大小凌河流域之地,在幽州置乌桓校尉,监领乌桓各部为汉朝守边,防匈奴。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乌桓接受汉与乌孙邀请。参与乌孙、丁零及汉联手围攻匈奴,造成匈奴民众死达十分之三,牲畜损失过一半,匈奴左地尽落乌桓之手。
东汉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鲜卑大人偏何率族众降于汉辽东,汉辽东太守祭彤唆使其击匈奴左伊育訾部,导致鲜卑与匈奴交恶,随后又唆使鲜卑攻击乌桓。汉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鲜卑大人偏何率族众攻克赤山乌桓,斩杀乌桓大人歆志贲,与乌桓结仇。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922人也降汉,贡献奴婢、牛马及虎豹、貂皮等。汉封其渠帅、大人共八十一人为王侯、君长,准许其内迁,使驻牧于辽东、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雁门、太原、朔方十郡障塞内,其地大约相当于今东北大凌河下游、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中部、内蒙南部、鄂尔多斯草原一带,并置乌桓校尉于上谷宁城(今河北万全)统领,为汉守边防匈奴。乌桓以为汉守边防匈奴为代价,换来可定居塞内,免于游牧颠沛之苦,部落大人并享有王侯、君长一级的待遇。多数乌桓人南迁入塞,少数留于乌桓原居住地改以鲜卑自称。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秋7月,鲜卑由匈奴左地进入,攻击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而还。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夏六月,汉将窦宪与耿秉率南匈奴,大败北匈奴于稽洛山,斩名王以下一万三千级,降者二十余万,北上三千里,登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令中护军班固刻石纪功而返。永元二年(公元90年)及永元三年(公元91年),又连续两次出塞北上五千里,大破北匈奴而返。此时,汉朝政策与汉武帝时期不同,为减少朝廷耗资过大,不留军队,不实施囤田,主张以“匈奴制匈奴”办法,利用降服的南匈奴守边境。由此,留于塞外鲜卑却趁机占有匈奴故地,残余匈奴部落共有十余万也接受鲜卑统领。汉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08年)12月,鲜卑大人燕荔阳亲抵朝廷称臣,被赐王印绶、赤车、参驾,准许其通市贸易,及移其百二十部落人质于乌桓校尉府上谷宁城居住,因燕荔阳无力统一塞外鲜卑各部落,汉边境还是屡受其它鲜卑大人所率部族抄掠。特别是鲜卑大人其至犍最为强悍,时常率部族抄掠,甚至杀死多个汉边关太守。
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鲜卑檀石槐,因勇健有智略,施法严厉,各部落惧畏服从,一改既往各部落自行其事,互不往来局面,一统控骑上万。檀石槐被推举为大人,设庭于高柳(今山西阳高北)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歠仇水上。控制土地“东西一万四千里,南北七千里。”形成“北拒丁零,南抄汉,东却扶余,西击乌孙”格局。檀石槐把领地分为三部,东、中、西三部各设大人主领,总归檀石槐统帅。从右北平(今冀东一带)以东至辽东,接连扶余为东部;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今河北怀来)为中部;从上谷以西再向西,至敦煌、乌孙为西部。由于其兵利马疾,飘忽不定,其祸害大于匈奴,汉朝的幽州、并州、凉州连年惨遭寇掠。在延熹九年(公元166年)秋7月,檀石槐率骑兵进塞,诱引东羌与其共誓联盟,联手攻掠武威,张掖。于同年冬九月,被搞得焦头烂耳的汉桓帝,主动派遣使者,往鲜卑求和,提出封檀石槐为王,及请求和亲,檀石槐却不为所动,即拒绝高官厚禄金钱贿赂,又拒绝汉皇家美女色诱,坚决与汉朝为敌。
汉熹平六年(公元177年)秋7月,护乌桓校尉夏育上书:“鲜卑寇边,自春以来三十余次,请征幽州诸郡兵出塞击之,一冬二春,必灭之。”蔡邕反对称:“自匈奴遁逃,鲜卑强盛,据其故地,称兵十万,利兵马疾过于匈奴,今虚计两年必灭,恐实难也。”汉灵帝还是一意孤行,同意征伐。诏令夏育出高柳,田晏出云中,臧旻出雁门,各率一万骑兵,出塞二千里。檀石槐令东、中、西三部大人率军迎击,汉夏育、田晏、臧旻三路骑兵全军覆没,死者十之八九,三位将军仅带数十骑逃回。三将军被下狱,以钱赎为庶人。汉光和四年(公元181年)檀石槐死,子和连继位,在攻打北地郡(宁夏石嘴山市)时,被射杀死。和连之子骞曼尚幼,兄子魁头立为大人。以后骞曼长大与魁头争夺掌权,魁头死,弟步度根自立为大人,民众渐离散。
塞内乌桓则服从汉乌桓校尉驱使,成为抗击鲜卑与匈奴的汉边防军。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太尉张温,令发幽州乌桓三千骑兵进塞内,镇压凉州叛反的马腾与韩遂,军行至蓟中,以朝廷不给军粮为由,张举,张纯及乌桓大人丘力居举兵造反,张举自称天子,张纯自称弥天将军,丘力居自立为安定王,屯驻辽西,集众至十余万。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丘力居死,其侄儿蹋顿接替即位,其有谋略,统领上谷大人难楼,辽东大人苏仆延,右北平大人乌延率领乌桓数万骑兵助袁绍灭公孙瓒,袁绍以汉朝廷名义给加封单于。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被曹操败于官渡,即病死,其子袁尚等逃往辽西,投奔蹋顿。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夏八月,曹操远征乌桓,战于柳城,先锋大将张辽斩杀蹋顿,乌桓大败,降汉者达二十余万之众。曹操即利用柳城降者,四出说服幽州、并州各郡的乌桓共有数万归降。在这次征战,曹操感觉自己能为国家统一事业奋斗所剩的时光太短少了,感慨地写下了著名《陇西行》(或称: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乌桓被曹操迁徙入居中原,精壮选出随军作战,妻子扣为人质,成为当时所向披靡,名噪一时天下第一骑兵军团,为与刘备、孙权三分天下,取到关键性的军事支持作用。由于,曹操出手及时,乌桓刚迈向统一,在做大做强前期,乌桓政权被消灭,再度被瓦解,乌桓内徙者从汉化转向奴化,成为曹氏驱使的军事打手。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7年)四月,代郡、上谷的乌桓无臣氐等反叛,曹操遣儿子曹彰率军前往镇压,乌桓向鲜卑求援,鲜卑大人柯比能率数万骑前来,见曹彰军队锐不可挡,即退兵言和。
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乌桓已衰败,塞外鲜卑的步度根、柯比能、素利、弥加、厥机各自为政,均向曹魏王朝提出互市贸易要求,获得同意。其中以柯比能最为强盛,自云中、五原以东抵辽水皆为其地,中国人叛逃多归之。他与素利,弥加割地自治。素利及弥加统领辽西、右北平、渔阳的塞外之地。他们与曹魏形成军事对抗。魏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步度根把柯比能弟弟直罗侯杀死;柯比能也把步度根哥哥扶罗韩杀。为此,步度根与柯比能结下怨恨,经常相互攻杀,步度根势弱只好率数万部众退至太原、雁门自保,请求曹魏给予援助,愿意臣服。柯比能又不断攻击素利及弥加。魏明帝青龙元年(公元233年),柯比能以和亲诱骗步度根,亲自带万骑迎接北归,曹魏大将苏尚,董弼率军企图拦阻步度根,结果苏董两大将战死,魏全军被围歼。不久后,柯比能找借口把步度根杀死,吞并其部众。此时,曹魏正集中精力,财力忙着与刘蜀及孙吴争夺天下,不愿分散精力招惹鲜卑,以免自己陷于南西北三面受敌夹击,鲜卑又得到第二次发展,重新统一好机会。曹魏朝廷不打算对鲜卑动武,守边关官员们日子不好过了,时时要提防柯比能骑兵来袭。魏明帝青龙三年(公元235年),为了自保,幽州刺史王雄狠下心,雇佣死士韩龙刺杀柯比能。柯比能被刺死,鲜卑部落联盟即陷入分裂与混乱,强者向西,或向北遁逃远离曹魏,弱者降曹魏。数万降者,被魏大将邓艾迁徙往雍州,凉州以防备刘蜀。
没想到韩龙一刺,鲜卑统一灰飞烟灭。但鲜卑人在中国历史演绎才刚拉开序幕。在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数百年漫长岁月,她们先后有五个大家族脱颖而出,慕容氏家族建立前燕,西燕,后燕和南燕,前后共四个王朝;拓跋氏家族建立北魏,东魏和西魏三个王朝,宇文氏家族建立北周;她们的混血儿杨氏家族,取代北周建立隋帝国,统一大中国;再由她们另一个混血儿李氏家族,接替建立起强大的大唐帝国。鲜卑人浓墨重彩地书写中国历史,成就历史最辉煌一页“隋唐盛世”。特别是,隋文帝杨坚与唐太宗李世民都是很有成就的强力君王,又可惊奇地发现,他们共同点都是极为“惧内”的大丈夫,对皇后劝谏,无不言听计从。在他们那个时代,隋文帝与独孤皇后,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唐高宗与武则天都是夫妻被并列称为“二圣”。现代人站在父系社会角度看问题,误为“惧内”。实质,他们来自鲜卑,尽管经历数百年由母系社会转父系社会的进化,以及接受种族同化及汉化,但还无法完全摆脱那“母为贵”母系社会习俗。因此,皇后讲话就还有一定份量,皇帝不得不听。同时,母系社会习俗,也表现在他们任意“弑父杀兄弟”那种毫无顾忌态度;以及后宫皇后嫔妃淫乱不加禁忌,反认为是女人应有的性自主权,可以接受;当武则天登上皇帝宝座,反对的人也就不多,说明当时多数人还是愿意接受“母为贵”母系社会习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