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middle/6b35f35cx9123f0dd8e30&690
胡宗宪参与工部侍郎赵文华,对浙江总督张经,及浙江巡抚李天宠的打击,和对新任总督杨宜的排挤,只不过是当时官场斗争必然现象。你不介入斗倒别人,别人就会斗倒你。正因,胡宗宪利用赵文华斗倒别人,才能获得总督浙江,南直隶,福建的权力,使平倭大局完全由他掌控,利用俞大猷善用水师作战特点,数度调动他来回穿梭于福建及浙江参战。同时,也时常指挥戚继光入闽协助俞大猷作战。改变过去的单独作战获得局部小胜,不能全歼倭寇的被动局面。所以,他介入那场官场斗争,在当时应该属正确的和必要的,我们不能用现代化标准来贬责他。无论是文官或武将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是无法完成那场波及三省,历时十多年耗资巨大的平倭战争。这主要是明朝体制所致,与胡宗宪是毫无关系,不能将它作为罪状强加给胡宗宪。
明朝军队在行军打仗时,所用粮草由所行军经过的地方,及军队所到地方知府州县负责筹集,但军方会事先发文通知筹集多少,以便军队到达时能得到及时补给,这也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出处。同时,主帅也利用多报人数与驻扎天数,从中吃空饷贪墨。所以当时就出现了地方官员欢迎倭寇,而不欢迎朝廷军队的怪现象。倭寇一到来通常就洗劫一两个村寨就跑。地方官兵闻讯赶到,倭寇早就跑光了。而受害者还是把到来的官兵们当救命恩人看待,官员们在受害者的感恩中捞一把,自已功德簿中也可添上光彩的一笔,为将来加官进爵又添一个台阶。同时,他们可向朝廷夸大谎报,要求为受害者减缴税银,私下继续如数征缴税银中饱私囊。朝廷军队前来平倭,一纸公文要当地提供多少粮草,地方官员就得总动员强征暴敛筹齐粮草,搞得百姓怨声载道落个骂名。一旦筹不齐粮草,说不定还要被抓进军营,挨一顿军棍责令尽快补齐,然后又可能被上报朝廷罢官免职,是一种两面得罪人的苦差事。所以地方官员也就变着法子,与朝中言官联手构陷武将。
胡宗宪第一次被构陷的罪状中就有一条:强征暴敛。所幸是当时皇帝把它给否定掉。胡宗宪的第二次遭构陷,其致命的是自拟假圣旨,这在当时属死罪。自拟假圣旨如果确属胡宗宪所为,在张居正主政期间是不可能得到平反昭雪。张居正是徐阶的得意门生,又是徐阶一手提携推进内阁的。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徐阶举荐张居正作为明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侍读,嘉靖四十五年(1566)皇帝驾崩,徐阶与张居正共谋草遗诏立明裕王为皇帝,张居正开始,步入内阁主政的“张居正年代”。张居正凭着徐阶对他的信任,他对徐阶等人对胡宗宪的构陷应该是十分清楚的。加之,原胡宗宪爱将戚继光北调驻守长城抵御北虏,为稳定军心巩固军事防线的需要。所以,张居正才会不顾当时徐阶还活着,伤及恩师的面子,同意对胡宗宪平反昭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