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蒋丽萍的小板凳 --唐永坚

(2013-07-08 10:05:33)
标签:

杂谈

感想

介绍

友情

分类: 人物追思

蒋丽萍的小板凳

 

唐永坚

 

 在东风农场十一队的知青群体中,每每提及著名女作家蒋丽萍,不少人都以作家蒋丽萍的队友和读者而感到自豪。

 蒋丽萍才气彰显,著书丰硕,真可惜她英年早逝。在蒋丽萍去世之前,面对病魔缠扰,在化疗之隙,她还在为来不及写完的三部书稿操心。三部书稿中,《浦熙修传》终于完稿,而《澹园的孩子们》和《赵超构传》是她未竟的遗作,据闻,林伟平先生将替妻子续完后两本书尾声部分的内容。

 蒋丽萍的写作生涯,1981年开始在《萌芽》杂志发表小说,曾任新民晚报记者,1989年起成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95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蒋丽萍在小说、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电视剧等各个创作领域均有不俗的建树,是文学创作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女生·妇人——“五四”四女性肖像》(与程俊英合著)[1995/1994即《落英缤纷》]、《水月》[1999]、《柳如是·柳叶悲风》[2001],长篇人物传记《民间的回声——新民报创办人陈铭德邓季惺伉俪传》(与林伟平合著)[1998/2004],长篇报告文学《城市:女人的故事——变化中的生活状态》[1994],中短篇小说集《掠过四达别墅的影子》[1992],散文随笔集《非蜜月旅行》、《无诗的伊甸园》[1993]、《尘缘的感念》[1996]、《假如遇到更好的男人》[2003]、《湛蓝的天空》、《关于女人的话题》[1993]等八本,电影文学剧本《玫瑰漩涡》(与蒋丽华合著)[1996],电视剧剧本《咸菜街轶事》[1991],以及电视剧《丁香》[1997]、《世纪人生·董竹君》[1999]、《婆媳过招》[2005]、《长恨歌》[2005]、《寒夜》[2006](均为合作编剧),等等。

http://s4/mw690/6b35ab6cgdf1ca7a037c3&690--唐永坚" TITLE="蒋丽萍的小板凳 --唐永坚" />

http://s11/bmiddle/6b35ab6cgdf1cb916925a&690--唐永坚" />

我一直收藏着一本有蒋丽萍签名的《非蜜月旅行》。《非蜜月旅行》是蒋丽萍的第一本散文集(共收35篇),出版于1994年6月。这本赠书内页上的签名时间是1994年10月9日。那时,蒋丽萍曾来市委党校图书馆查阅民国时期的历史文献,据说,她正在为几个酝酿中的写作任务收集资料,我和单位同事全程接待了她。现在,当我重新翻阅《非蜜月旅行》时,除了回忆起对她的印象,考证“十一队知青纪事”里有关她的记述文字,我又特别留意到她在1994年之后的创作轨迹。上面说到了蒋丽萍的文学作品,在书名后面方括号里的年份是我上网查到的出版(或编剧)年份,由此豁然明白,1994年难得相遇之后的十六年,是蒋丽萍实现庞大写作计划的密集创作期,极有影响力的长篇力作相继问世,她的坚韧、勤奋及其成功使人十分敬佩。

在蒋丽萍的散文集《非蜜月旅行》里有几篇描述农场生活的文章,我从中摘录几个片段,以飨队友——本文采用这样的形式自然是知青情结使然。

 

▲因为读了马列,有时也碰一点和马列有关的书籍。比如,康德的《宇宙发展概论》。上帝才知道这本书到底说了些什么,可我当年的的确确从头到尾读过这本书。因为它的繁复晦涩,便使它成了我在场休日泼性命啃嚼的对象。记得那时总端张小板凳,坐在宿舍门口。前面的一片污水在阳光下蒸发出熏人的臭气,铁丝上晾满了好好坏坏的衣服。极目望去,田野向四面缓缓流去,天空网得更比田野舒展,偶尔会有一只白鹭,游泳一样在天地间滑翔……但,我无暇欣赏,我得绷紧了神经,对付那个德国老头,并把自己的头脑弄得比那著名的“星云”还要混沌。旁人一天下来都到四周的镇子上去过了,我却一趟也抽不出空去。[原文1989年4月10日]

 

▲到了农场一年后,我被调到场部工作,偶然从场广播站的天棚顶上翻到了许多旧唱片,有《解放军同志,请你下马停一停》、《三杯美酒敬亲人》、《采茶舞曲》等,这对于听惯“文革”“革命歌曲”的我,真是再美丽不过的声音了。我立即决定春节不回上海,就在那儿听唱片,并且还把妹妹从上海叫到崇明同乐。

大约在一九七五年底,我托场友金复放(著名作曲家金复载的弟弟)用大盘录音带从他家转录了一些外国音乐。带到农场后,我和几个好朋友作贼一般,将广播站的几重门都关严,缩进了装有隔音设备的录音间,悄悄地放了起来。

录音机一转,就把我吓了一跳!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么狂放不羁的号角!那是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等到乐曲在急速如飞的旋律中光辉灿烂地结束时,我的心几乎提到了喉咙口。这一半是出于音乐的力量,音乐所表现的狂欢场面虽然是我从未了解的,但它所传达的气氛却震撼了我的心灵;另一半原因,大概是出于紧张。因为……[摘录从略]

这是我头一回听外国音乐。[原文1990年酷暑]

 

▲农场七年,我有了许多次喝酒的机会。

节假日,是农场最寂寥的时候,离上海近,大伙总要往家跑。有好几次春节、元旦、十·一,我滞留在那终年响着海风的呜咽的岛上,同剩下的个把好朋友一起,用搪瓷缸子喝葡萄酒,喝“手榴弹”(一种小瓶装的土烧酒),还喝那种后劲很大的老白酒。那时候,人似乎木噱噱的,既无大忧愁,也无小烦恼,大家吃得嘻嘻哈哈。记得有一次中秋节,天下着雨,我们几个一边喝酒一边听一个男生讲福尔摩斯的故事,鸡皮疙瘩起得比窗外的雨点还密集。近几年来,我一直试图从当时的生活中找出悲壮来,像梁晓声的小说一样,可终究徒劳。只得猜想去北大荒的知青质量或许是要比去崇明的高一些。[原文1989年3月]

 

读到蒋丽萍在回忆农场生活的文章里提起她的小板凳,小板凳的细节又重新引起我的兴趣。记得蒋丽萍到农场那一年,十一队刚分队不久,岁末年初有过几次新老十一队联合召开的会议。当时,来到老十一队会议室里,总能看到蒋丽萍端张小板凳,提前坐在挨近北窗的角落专心看书,静候开会。这与众不同的情景曾给我留下过深刻印象。过往的小小细节还记忆犹新,很可能在当时若有所思吧。如今,甚至可以这样赞叹,蒋丽萍的小板凳伴随着她的读书,也伴随着她的起步。

蒋丽萍的知青经历,使她早期创作中也写过一些知青生活的小说、散文,但作为专业作家,很快就越行越远,蒋丽萍对社会发展变革、近现代历史人物、女性问题以及中国近代报人的生命历程,持以独特而开阔的创作视野。忆蒋丽萍,读蒋丽萍。上海作协在给蒋丽萍的追悼词中评价,“她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传记文学家和剧作家,一位关心国家和人民命运的优秀知识分子。”

 

(写于2013-05-31),2013.6.14 发到邮箱

 

博主后记:作家蒋丽萍是我们11队引以为豪的队友。她生于1954年,来自长宁区安化中学70届,卒于2010年7月24日,胃癌夺去了她短短的56年才华横溢的生命。

她离我们而去快三年了,唐永坚此文表达了我们对她的深深的怀念和永久的纪念!!

 

。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