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异体字和异读字 ---唐永坚

(2012-03-07 11:11:48)
标签:

介绍

杂谈

分类: 唐永坚语文讲座和博文

     http://s9/bmiddle/6b35ab6cgbc443f1088a8&690

  教授的语文茶室

 

异体字和异读字

——“形、音、义”(续一)

 

唐永坚

 

     前一篇文章主要讲到了汉字的结构方式,本文作为续篇再谈汉字形、音、义的话题。

    了解有关各个字的形、音、义的异同和关系,比起一个字本身的形、音、义构造,相对难度要大得多,然而实际用途也更大。字形、字音、字义的异同和关系总体说来有四种情况:(1)一字多形——异体字;(2)一字多音——异读字、多音字;(3)一音多字——同音字;(4)一字多义——多义字。(由于内容很多,篇幅过长,故将文章分成续篇之一和之二。)

 

(一)异体字

    异体字是个“字群”的概念,是指两个以上的字具有相同语词的记录功能,属于音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俗称相对于一个选用字而言有不同写法,所以也叫做“一字多形”。

    异体字的形体,有完全不相同的,如:“乃、迺”,“村、邨”,“野、埜”。

    也有部分不相同的,如:“强、強、彊”,“窗、窻、窓”。

    还有某些多用法的字只在用于某一意义的时候才有另一种写法,如:“纪、记”(纪录和记录)。

    异体字的存在完全是文字中的累赘,徒然增加记忆和使用的负担。建国后的异体字整理,是与汉字简化工作结合进行的。汉字的简化包括精简字数和简化笔画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异体字整理的目标在于精简字数,规范汉字,淘汰不必要的异体字。

    1955年12月22日,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该表列异体字810组,每组最少2字,最多6字,合计1865字。也就是说,经过整理后,规定810组异体字中的某个字为“正体字”,其他的作为异体字予以淘汰,共精简了1055字。1956年3月,根据各方意见,修正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内“阪、挫”二字。这样,被淘汰的异体字便由1055个减少为1053个。

    后来,在汉字的使用中,人们渐渐感到某些被淘汰的异体字还是有用处的。于是,又经过两次调整,分别是根据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和1988年3月25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与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通知,一共恢复使用了26个曾被淘汰的异体字(见注释①),使异体字减为796组,淘汰的异体字减少为1027个。这是中国大陆现行规范汉字的依据之一。

 

(二)异读字、多音字

    异读字是指同一个字有几个不同的读音。异读字的这个解释简单明了,并不像异体字概念由于歧义较多而解释起来要瞻前顾后。但是,异读字的情况比异体字复杂得多。同字异读是汉字中可谓古往今来的历史现象,多音字自然也是同字异读,仅此而言,多音字属于广义的异读字。

    先从“一字多音”的一般角度来看,究其读音差别可区别为声、韵、调的不同。

    有的是声母不同,例如,系:jì,系带子;xì,联系。颤:chàn,颤动;zhàn,颤栗。

    有的是韵母不同,例如,薄:báo,薄纸;bó,薄弱。模:mó,模式;mú,模具。

    有的是声调不同,例如,差:chā,差别;chà,差不多。教:jiāo,教书;jiào,教育。

    有的是声、韵、调里有两项或三项不同,例如,吓:hè,恐吓;xià,吓唬。壳:ké,蛋壳;qiào,地壳。

    这些例子也足以说明多音字的音义特征。多音字读音的差别联系着意义的差别,其字义的所有异同都从相关语词的词义中表达出来,并同时规定着读音的差别。又因为一字多音总是与多义相联系,所以也有“多音多义字”的说法,指的就是同形不同义的多音字。

    再看异读字和多音多义字的区别。之所以对“一字多音”需要区分异读字和多音字两类情况,主要是由于读音规范的确认范围及其结果不同。异读字至少包括“方言异读”和“文白异读”(见注释②),异读现象与“多义”无关(即,同形同义不同音),异读字的不同读音中,只有一个是规范的读音。而多音多义字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的意义,不同的意义对应不同的读音,在运用适当的前提下,都属于规范的读音。

 

    我国有专门的普通话审音委员会负责异读字的审音工作。最近,2011年10月28日的一则新闻报道引起有关人士的关注。据报道,“普通话审音委员会今日在京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将开展第三次普通话审音工作。这项工作旨在完善普通话语音规范标准体系,促进普通话推广工作。”前两次普通话审音工作,先后编成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1957年10月),“续编”(1959年7月),“三编”(1962年12月),合并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总表初稿》(1963年),以及1985年12月27日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年审音表”由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视部联合发布,是普通话语音的现行国家标准,是普通话推广普及的基础依据。

    在技术层面上,异读字和异读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据“1985年审音表”的说明,此审音表所审,主要是普通话有异读的词和有异读的作为“语素”的字。表内并不列出多音多义字的全部读音和全部义项,与字典、词典形式不同。该表在1963年《总表初稿》成果的基础上,重新审订了某些读音。到目前为止,它是关于异读词读音规范的现行法定标准,是规范异读字读音的主要依据。同时,对于审音表所列条目的既有内容,审音工作中未作处理的备案内容,审订尚未涉及而又纳入视野的研究内容,等等,都有诸多问题亟需解决。

 

注释:

①1986年修订的《简化字总表》恢复使用的字共有11个:“䜣、䜩、晔、詟、诃、䲡、䌷、刬、鲙、诓、雠”,均为类推简化字。1988年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恢复使用的字共有15个:“翦、邱、於、澹、骼、彷、菰、溷、徼、薰、黏、桉、愣、晖、凋”。

②异读字包括“方言异读”和“文白异读”。方言异读是指一个字在普通话里有一个规范的读音,而在方言中另外有一个方音的读法。在这两个读音中间,普通话的读音是规范的;方言的读音是不规范的。文白异读是指一个字既有文言的读书音,又有白话的口语音。在这两个读音中间,有一个是适合于规范的读音,需要经过审音确认。

            (2012-02-09完稿,后一篇:“形、音、义”(续二)。)

 

2012.2.14 发到邮箱    3.7 上传

 

。 完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