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案例分析
文 /
荣竹临风
【案
例】
《一夜的工作》第4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理解时一学生提问:“到底花生米有没有多呢?”学生对此很感兴趣,马上争论起来,有的说多了,有的说没有多,课堂热闹得很。不知何故,老师马上煞住话题:“多也好,少也好,反正花生米很少,说明总理生活简朴。”
既然老师作了裁决,学生心有不解,也只能作罢。
【诊断分析】
上述案例,使我们感受到了学生语言解读中的差异,这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资源犹如昙花一现,并未得到有效的运用,实在可惜。
案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课堂出现的差异,很有价值,可是教师错失了差异运用的契机。这一问题解决了,无论总理的生活简朴,还是语言的准确描述,都可给学生明晰的概念。更何况,抓住这一契机引导细读深究,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呢。
当然,契机的丧失,可能是教者本身对教材理解的含糊,或许是教师对差异本身的轻视。如果是前者,教者可快速思维,沉着应战,如短时间内难以寻求满意答案,完全可把皮球踢给学生,让学生为老师救驾。其间,教师则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明晰。如果是后者,就有个对教材本身理解和运用的问题。如果能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高屋建瓴地驾驭课堂,就可敏锐地捕捉差异为所提供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随即把问题抛给学生:到底花生米有没有多呢?请大家细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出答案?经过阅读交流,学生定能明晰:花生米是增加了,因为工作人员准备的是两杯绿茶,句中的“好像”对此也作了暗示。说好像没有增加,是说花生米实在太少了。可见,总理往常的花生米就更少了。此刻,再通过“繁重的工作”与“简单的晚餐”的比较,让学生叙谈感受,这就能形成情感感受与语言发展融合的境界。可见,要保证差异资源的捕捉和运用,深入钻研教材是前提,认识差异价值是关键。
【矫正策略】
一、研究学生,正视差异。
要使差异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须认真研究学生,研究共性,分析个性,从其认知心理、个性品质、知识基础等诸方面把握他们之间的差异。常见的此类差异有:知识基础差异、学习能力差异和个性特征差异。
二、研究教材,创设差异。
在研究学生差异的同时,还须把握学生与教材的联结点,对学生差异在语言解读中的反映做些预测,做好选用准备;还要根据学生差异和教学需要,主动创设差异。常见的此类差异有:语义理解的差异、情感感悟的差异和语言品味的差异。
三、运用差异,促进生成。
有了学生本身解读中可能出现的差异,有了教师预设中创设的差异,该怎样让差异转化为教学资源呢?
l.引导争辩,促进生成。既然存在差异,就可以存在矛盾;有了矛盾,就可以产生争论。可见,运用争辩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深刻感悟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学中可凸显差异,挑起矛盾,引导争辩,让学生在争辩中求得对语言的准确理解、全面理解、深刻理解。
2.唤起积累,促进生成。差异运用,不能追求学生的统一认识和同一理解,而是要求得个性理解和合理理解。因此,教学中,要通过点拨,唤醒学生知识的、生活的积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认识来理解,使语言丰富的内涵最大限度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体现出他们解读语言的个性和独特。
3.有机联系,促进生成。差异运用中,如发现学生以孤立的眼光分析事物,可联系现实生活,借助原型启发;可联系所学知识,借助知识铺垫;可联系相关学科,借助横向迁移,从而拓展知识理解空间、拓宽知识理解背景。如:阅读《草船借箭》,一学生提出:箭是骗来的,为什么用“借”呢?为此,教者便围绕“用‘借’还是用‘骗’好”引导感悟。如果学生难以理解,可引导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这样学生必然明白:借东西方便,借东西要还。课文中十万支箭不用造就到了手,这无异于借,这些箭与曹操交战时便要回到曹操那儿去,这又类似于还。课题中的“借”字既暗示了事情的线索,又概括了课文内容,更反映了课文中心。以《草船借箭》为题,既合情合理,又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