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杭州之旅(二)》(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3340c801016cmv.html)中谈到浙江大学时曾有一句“现在胡乱并校整体水平有所下降”,这句话得到一位可爱的不知名的新浪网友的反驳,他从历史的角度阐明了“1998年并校后的浙大整体水平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很大的提升。”(参见该文评论)。对于这一点,我没有发言权,因为我对浙江大学并不熟悉,我只不过侧面反映了对当年风靡一时的并校风的普遍看法而已。这位新浪网友,我猜可能就读于浙江大学,因为我们读过大学的朋友都有这种感受,就像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2010届毕业典礼致辞中说到的,“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理解了这一句,就会理解这位朋友了。不过我还要重申,浙江大学对我当年高考时来讲,确是遥不可及的。
书归正传。我和老婆、孩子、岳母漫步走出浙江大学后,在正门前不紧不慢的乘上16路公共汽车,一路载着我们来到西湖边上的湖滨公园景区。本来,浙大玉泉校区位于西湖西北,距岳庙、曲院风荷最近,但由于有老人孩子,又打不到出租车,只好乘公交。这里是始发站,位置很宽松。
杭州湖滨公园位于西湖东岸,一面濒临西湖,一面紧靠湖滨路,由六块大小不等的园地连缀而成,自南向北分别为一公园至六公园。不得不说,杭州西湖是免门票的,这在全国如此牛B的景区中是绝无仅有的,彰显着杭州市的大气。
我们在庆春路与湖滨路交汇处的六公园下了车,开始了我们的西湖游程。
http://s14/middle/6b3340c8hc4113b8e3b4d&690
穿过六公园的绿地。
所谓六公园上面介绍过了,但也有一种说法说六公园是纪念辛亥革命时的周李光先生。周李光(1886-1916),字六介,被尊称为六公,所以六公园是六公之园的意思。这种说法并没得到证实。
六公园附近区域原为清旗下营(满洲驻防营城)和教场路(古代练兵场)遗址,至今仍保留部分标志,展现着历史的沧桑。
http://s10/middle/6b3340c8hc4113ba0c4e9&690
跨过六公园上的小桥,下面的水就属西湖水系,因为没走几步路,西湖就呈现在眼前了。
这里位于庆春路与湖滨路交叉路口附近,也就是杭州古城门之一钱塘门附近。西湖旧称钱塘湖,古杭州一出西门就正对着西湖,因此此门就被称作钱塘门。钱塘门是杭州西湖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24处核心景点之一。
说道这里,就不能不提到原籍为我们辽阳的李泌。李泌(722—789),唐朝人,字长源,原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他自幼聪明过人,只有七岁时,就已经受到玄宗与名相张说、张九龄的欣赏。他身经四朝——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在内参与宫室大计,辅翼朝廷,运筹帷幄,对外策划战略,配合郭子仪等各个将领的步调,使其得以成功,是中唐史上突出的人物。
隋唐时杭州城区因为是由浅海湾演变而成,地下水咸苦不堪饮用。唐德宗年间,李泌出任杭州刺史,组织民工自涌金门至钱塘门分置水闸,掘地为沟,沟内砌石槽,石槽内安装竹管,引西湖水至城内各地,并置六个出水口,俗称“六井”,至今“相国井”仍存。此举解决了杭人的饮水问题,可以说,杭州的发展离不开李泌的功绩。据说湖滨公园在昔日入水口处设李泌引水装置和“六井”纪念标志,不过我没有看到。
http://s12/middle/6b3340c8hc4113b92e1cb&690
两棵巨大的香樟树肩并肩的生长在西湖岸边。
香樟树为杭州市树,其枝叶秀丽,树大浓荫,四季常青而具香气。其木材优良,枝叶可提取樟脑和樟油,为化工及医药上重要原料。http://s12/middle/6b3340c8hc4113b7cc9ab&690
终于来到西湖岸边。第一次看到西湖水,竟然如此亲切。远处的保俶塔和近处的香樟树也配合得相得益彰。
http://s11/middle/6b3340c8hc4113ba76f6a&690
烟雨中的西湖水上荡漾着几许舟楫,远山淡淡的,近柳轻轻的,清风拂面,水波不兴,如诗如画的境界何其美也!
http://s10/middle/6b3340c8h7a01b92b1eb9&690
“惜别白公”雕塑。表现的是长庆四年(824),白居易(772-846)任杭州刺史期满,奉诏离杭奔赴洛阳之际,出现的“合郡咸感德,离别情依依。”、“杭老遮车辙”的群众送别场面。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杭州的意义是非凡的,除了政绩斐然外,还留下了千古白堤(按现在的说法,此白堤非白居易所筑)和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成为西湖文化的璀灿瑰璧。有句话说“杭州若无白与苏,风光一半减西湖”,讲的就是白居易和苏东坡对杭州对西湖的意义。
http://s1/middle/6b3340c8hc4113bb23ae0&690
女儿与西湖共影一张,取名曰“双壁”。(*^__^*)
http://s16/middle/6b3340c8hc4113baa4dcf&690
沿湖往北走不远,在少年宫对过,准备乘西湖游船——画舫。
http://s6/middle/6b3340c8hc4113bc23c05&690
买船票时,天又淅沥沥的下起小雨,不一会儿,地面就溅起朵朵小水花,人们便把五颜六色的雨伞撑起。
http://s14/middle/6b3340c8hc4113bcff43d&690
这时雨还小,湖面上水波不兴。
http://s8/middle/6b3340c8hc4113bb6ed37&690
在往北不远就是著名的断桥。
断桥位于白堤东端。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断桥的名气最大。在古代民间神话故事里,白娘子和许仙就是在断桥初遇而一见倾心的,在水漫金山之后,二人又是在断桥邂逅重逢、再续前缘的。
关于断桥如何得名,说法不一。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二说原为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三说大雪初停,登宝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皑皑如链。日出映照,断桥向阳面积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桥面一痕,仿佛长长的白链到此中断了,因此叫断桥。因为断桥并不是断的,所以有“断桥不断”的说法。
关于断桥最有名的还是位列西湖十景之一的——“断桥残雪”。西湖十景,都不是像黄山迎客松那样时时存在的景色,都是一种特定时刻才会出现的极富文化韵味的景色。例如这“断桥残雪”,以冬雪时远观桥面若隐若现于湖面而称著。有人是这样描绘的:“每当瑞雪初霁,站在宝石山上向南眺望,西湖银装素裹,白堤横亘雪柳霜桃。断桥的石桥拱面无遮无拦,在阳光下冰雪消融,露出了斑驳的桥栏,而桥的两端还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依稀可辩的石桥身似隐似现,而涵洞中的白雪奕奕生光,桥面灰褐形成反差,远望去似断非断。”
这就是意境。 http://s11/middle/6b3340c8hc4113bceb41a&690
我们坐在画舫中,欣赏这湖光山色,伴随着斜风细雨,仿佛荡漾在画中一样。
http://s3/middle/6b3340c8hc4113bc9e2e2&690
远处薄雾笼罩的山峦,尖尖的保俶塔,横卧在碧波上的断桥,构成一幅绝美的濛濛雨湖胜景。
http://s2/middle/6b3340c8hc4113bd661f1&690
把镜头拉近,欣赏断桥与保俶塔。
保俶塔,位于西湖北侧的宝石山上,始建于北宋,后屡毁屡建,现为六面七级实心砖塔,高45.3米,为1933年按明末以后的原式样重建。关于保俶塔,有一种说法是百姓为深得民心的吴越王钱俶所筑,取保钱俶之意。不过,赵匡胤虽然放了钱俶一马,赵光义可没那么好脾气。
http://s5/middle/6b3340c8hc4113be9af74&690
画舫行在湖上,雨愈发大了起来。
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有一段评说西湖胜景的妙语,他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我想,这里所言的“月湖”,应当是那种需天高气爽之秋夜才能见到的胜景,比如“平湖秋月”、“三潭印月”。“雪湖”,应当是寒冬银装素裹时与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胜况,比如“断桥残雪”。我们来此时间短暂,时机也不对,但今天得遇烟雨蒙蒙之“雨湖”,也算不错了。
其实,杭州地处江南,每年雪期短促,雪天很是罕见,因此雪湖盛况极为难得。老婆在杭州呆的久,曾有一日降雪,几乎满杭城的人都兴奋的赶到西湖观雪。老婆说那雪到地面站不住多久就会化掉,在我们北方真算不得什么。
http://s5/middle/6b3340c8hc4113bec8c24&690
西湖上的岛屿。关于西湖三岛,以后我会细谈。
http://s6/middle/6b3340c8hc4113bd59b05&690
远远望见雷峰塔矗立在西湖南岸。
http://s4/middle/6b3340c8hc4113bfc6a33&690
我们游船的目的地,西湖三岛中最大的岛——小瀛洲。
http://s9/middle/6b3340c8hc4113bf85d68&690
这时风浪大了起来,在浓密黛黑的云彩下,吴山城隍阁与杭州的建筑群遥遥相望。
http://s9/middle/6b3340c8hc4113bf5a688&690
画舫就要停靠在小瀛洲码头了。
下面就要游览著名的小瀛洲了,敬请关注——杭州之旅(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