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肃藩宪王墓

标签:
肃宪王墓朱绅尧西津大坪地宫壁龛 |
分类: 明代藩王墓专项 |
明肃藩诸王大概都归葬在了城东的来紫堡,可唯肃宪王这一位,独去了城南原上的西津大坪。虽远距了他的祖先,然而风水与风景,却胜了祖宗们不止一筹。肃宪王的墓园视野辽远,迤北是黄河绕城而去的大兰州,向南是磅礴成岭的连莽山岳,东西平阔,周围坦荡,在原上无论望向任一个方向,都仿若长出了一胸的闷气,浑身都是惬意。
那日,我们从来紫堡离开,已近午后三时,驱车向西,自热闹的兰州纵贯而南,便到了一处叫韩家坪的地方。这里是兰州的公墓,许多兰州人过世以后,都来到这一处山岗之上,日日俯瞰着生养他们的家园,与百年前兰州城的主人肃宪王一起,长眠永乐。这一片阳坡上的墓冢,累累成片,间以荒草凄凄、野花芳树,除了落寞,还有几分宁适的感觉。因了墓冢的广布,这山中的路就也是曲曲拐拐的,一会向左,一会向右,待到了坡顶上面,也不知道了东西南北。沿路再向前百米余,右旁的一条砖道进去,便引向肃王墓园的所在。
肃宪王朱绅尧,有明第八代肃藩亲王,是第七代肃王朱晋𤏳庶一子。绅尧万历十九年袭爵,万历四十六年薨,子末代肃王朱识鋐。或因为来紫堡乡的肃王诸陵已没有吉壤,故朱绅尧选在城南营造了自己的陵园。也有说因肃宪王父朱晋𤏳乃堂叔袭爵,故选了另一处立祖的土壤。无论如何,肃宪王墓成时,形制宏巨,有内外罗城、宫门、享殿、配殿、等等。据陵内所居的牛大爷讲,陵墙上原都是碧蓝的琉璃瓦,渐渐随着战乱与运动,都消失了无影无踪,只在陵中慢慢踱步的时候,偶见泥土下微露的残青断瓦。今天的肃宪王墓上,还可以见到保存尚好的一周围墙、夯土陵冢、冢后或为内罗城或为风水山的残迹、和一座虽不精巧然而稀有的幽深玄宫。
我们刚到西津大坪的时候,已近傍晚,昏黄日照下的古陵,更显出一股悠远静谧的味道来。我见到版筑而高阔的陵墙,和陵中茂盛的果树。在土冢处远望南北,都是这陵墓所因循的风水,前河后山,虽风水所借稍远,却更把磅礴气发散的十足了。原并不知道肃宪王地宫是可以深入的,然而这次见到了幽邃的入口,便再按捺不住激动之心,与小铺两个,挨挨歪歪着滑下了那一条黄土的深洞。这隧洞先向西,后折而南,继而深入地宫之中。折南的那段,我简直直不起身子,只有躬身趋步,慢慢的挪了。这地宫的石门与肃庄王类似,也简陋而高大,上的朱色红漆,也还辨识的出来。石门之内,左右各一简化形式的侧室,或说仅仅是侧龛而已了。再向南,便是地宫的唯一一室。这地宫甚奇,便是地宫凡墙面之处,则必有小龛,算上那入口处的两龛,则足有十一龛之多!这种地宫的实例,在我还是首见,在讶异于这样的修造方式之时,我也考虑了一种缘故:可能这明末的亲王级别地宫,因财力或什么别的原因,只修了仅仅一室,这与先辈的所为显然过于简朴,于是工匠便使用了诸多的小龛,代替耳室、后室、侧室等等,起了象征意义的作用,提高这一座地宫的修筑级别;另一方面,这些龛室也仍旧可以陈放墓主随葬的珍宝等等,于精神上,于实用上,都合适而恰当。在幽暗中摸索的拍摄了一些照片,出来时,我两个都是灰头土脸的,一身黄土,真可谓敬业有加了。

肃宪王墓地宫之内,自南向北看去。

肃宪王墓围墙。

肃宪王墓冢。

地宫内石门,朱红色。

地宫内侧墙壁上之龛室。

各个墙壁上都是小龛,真可谓奇观。

连石门之后的地方都是一个龛室,别的地宫中这样的结构非常鲜见。

地宫正面的三龛,似乎是为了模拟后室的形制。

狭小的龛室,与周定王妃地宫中的形式类似,但体积略小。
那日,我们从来紫堡离开,已近午后三时,驱车向西,自热闹的兰州纵贯而南,便到了一处叫韩家坪的地方。这里是兰州的公墓,许多兰州人过世以后,都来到这一处山岗之上,日日俯瞰着生养他们的家园,与百年前兰州城的主人肃宪王一起,长眠永乐。这一片阳坡上的墓冢,累累成片,间以荒草凄凄、野花芳树,除了落寞,还有几分宁适的感觉。因了墓冢的广布,这山中的路就也是曲曲拐拐的,一会向左,一会向右,待到了坡顶上面,也不知道了东西南北。沿路再向前百米余,右旁的一条砖道进去,便引向肃王墓园的所在。
肃宪王朱绅尧,有明第八代肃藩亲王,是第七代肃王朱晋𤏳庶一子。绅尧万历十九年袭爵,万历四十六年薨,子末代肃王朱识鋐。或因为来紫堡乡的肃王诸陵已没有吉壤,故朱绅尧选在城南营造了自己的陵园。也有说因肃宪王父朱晋𤏳乃堂叔袭爵,故选了另一处立祖的土壤。无论如何,肃宪王墓成时,形制宏巨,有内外罗城、宫门、享殿、配殿、等等。据陵内所居的牛大爷讲,陵墙上原都是碧蓝的琉璃瓦,渐渐随着战乱与运动,都消失了无影无踪,只在陵中慢慢踱步的时候,偶见泥土下微露的残青断瓦。今天的肃宪王墓上,还可以见到保存尚好的一周围墙、夯土陵冢、冢后或为内罗城或为风水山的残迹、和一座虽不精巧然而稀有的幽深玄宫。
我们刚到西津大坪的时候,已近傍晚,昏黄日照下的古陵,更显出一股悠远静谧的味道来。我见到版筑而高阔的陵墙,和陵中茂盛的果树。在土冢处远望南北,都是这陵墓所因循的风水,前河后山,虽风水所借稍远,却更把磅礴气发散的十足了。原并不知道肃宪王地宫是可以深入的,然而这次见到了幽邃的入口,便再按捺不住激动之心,与小铺两个,挨挨歪歪着滑下了那一条黄土的深洞。这隧洞先向西,后折而南,继而深入地宫之中。折南的那段,我简直直不起身子,只有躬身趋步,慢慢的挪了。这地宫的石门与肃庄王类似,也简陋而高大,上的朱色红漆,也还辨识的出来。石门之内,左右各一简化形式的侧室,或说仅仅是侧龛而已了。再向南,便是地宫的唯一一室。这地宫甚奇,便是地宫凡墙面之处,则必有小龛,算上那入口处的两龛,则足有十一龛之多!这种地宫的实例,在我还是首见,在讶异于这样的修造方式之时,我也考虑了一种缘故:可能这明末的亲王级别地宫,因财力或什么别的原因,只修了仅仅一室,这与先辈的所为显然过于简朴,于是工匠便使用了诸多的小龛,代替耳室、后室、侧室等等,起了象征意义的作用,提高这一座地宫的修筑级别;另一方面,这些龛室也仍旧可以陈放墓主随葬的珍宝等等,于精神上,于实用上,都合适而恰当。在幽暗中摸索的拍摄了一些照片,出来时,我两个都是灰头土脸的,一身黄土,真可谓敬业有加了。

肃宪王墓地宫之内,自南向北看去。

肃宪王墓围墙。

肃宪王墓冢。

地宫内石门,朱红色。

地宫内侧墙壁上之龛室。

各个墙壁上都是小龛,真可谓奇观。

连石门之后的地方都是一个龛室,别的地宫中这样的结构非常鲜见。

地宫正面的三龛,似乎是为了模拟后室的形制。

狭小的龛室,与周定王妃地宫中的形式类似,但体积略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