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各庄乡的张义墓与祠堂

标签:
豆各庄张义祠堂四合院砖雕上马石 |
分类: 清代墓葬精华 |
朝阳有南北两处名曰豆各庄的地方,有人常混淆之。按其官称,北豆各庄为东风乡下辖村落,境域之北辛庄村,有常汝贵家族墓碑两方,为文物保护单位。南豆各庄则为乡,乡治所或云豆各庄村,而乡治所在建筑用房,即为清末某部侍郎张义家祠堂建筑。
按冯其利先生《豆各庄乡的侍郎张义墓》,张义或曾因慈禧之普陀峪陵寝工程而发达,与“供王坟”主王海家仿佛异曲同工,而冯先生亦未查实张义之侍郎官职起止与职所,今读梁哥之博文,加之在京时同梁哥、王林先生讨论,我觉张义侍郎之职位,或可能亦为“封赠”或“诰赠”,并非实职。但这是我浅陋臆断,或仍需经史料查察,后可定论之。据冯先生之考证,张氏祠堂(因此地为张氏历代祖宗祠堂,单以张义祠堂为名似不妥)在村中,西为张氏茔地,建设规模并非广大,或皆为土坟亦未可知;祠堂建设精良,有三进四合院落,前为雕工细致百子图影壁一座,后皆磨砖对缝所砌屋宇。惜文革间影壁遭毁,墓园亦遭破坏,唯祠堂建筑孑存至今而已。
我第一次与侯磊去南豆各庄访问张氏祠堂时,村中尚未拆迁,小街窄路,商贾云集。到时,正是中午,沿街上小路向南,寻一大爷问路。按大爷所指,去的是一处仍在使用的村民祠堂,堂中陈列,并非牌位,何物诸君可想。虽在正午,我觉阴风惨惨,不胜惊惧,侯磊到正兴起,拍摄、观瞻一番。这并非历来只供牌位、列为古迹的张氏祠堂,便先去村中小店用饭、压惊。我见街市中门庭若市,不胜繁华,才略觉舒心。用饭之间,又询问几人,才知张氏祠堂就在村中心处,已辟为政府办公用房。饭毕,速去祠堂之前,然或因午后、或因假日缘故,院内无人,只好在门口等处摄影留念一二。
去年夏天,我又去张义祠堂,见豆各庄村已拆迁,一切或令我惊惧过、或令我大快朵颐的地方,都早夷为白地。唯有张义祠堂的院落,还孑然矍铄地屹立于斯,令我半悬的心思,平复了不少。沿祠堂旁的医院西墙,可以进入祠堂院中。有一工作人员,热情而健谈,我于是入内参观、拍摄。祠堂修复较早,在第一次去时便已修葺一新。堂门前,有一场院,原为影壁前广场,今已合围成小院一处。大门前有上马石一对,素无雕工,体量较大。门口左为朝阳区文物保护单位标志,右有介绍云云。前院为正房五间,左右配房各三间;后院建筑格局类似,没有什么不同。整个张氏祠堂屋宇之间,砖雕艺术颇可赏玩,有如马上封侯、鹤鹿同春、喜鹊登枝等等,类别繁杂而精细,我拍摄下不少。
离开这古迹的时候,见到院墙的西北角,不单磨砖对缝,而且所谓“转弯磨角”地修建成圆弧形,更显这房屋修造时的精良与美观了。再向西看一看张氏家族墓地原址,则除了远方正沉沉欲落的夕阳,便只是一片苍凉而已。
张义祠堂,或曰张氏祠堂正门。
前院东房。
封侯挂印,好像是吧?
这个应该是喜鹊登枝了。
狮子滚绣球,两边尚有福、万字等等。
后院东房。
这叫什么?不知道了。
张义祠堂东侧门。
门前素面无工之上马石一块。
后院转弯磨角的院墙,我非常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