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学生绕晕了的would have done
(2013-01-23 21:50:10)
标签:
wouldhavedone本该实际翻译杂谈 |
分类: 英语 |
把中国学生绕晕了的would have done
Would have done对于每一个已经学过虚拟语气的中国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头疼的事,往往老师们会教我们说:would have done是虚拟语气,表示“本该做某事,但实际上没做”,然后举出一堆“if had done, would have done”的例句。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would have done是不和if had done连用的,它或者单独使用,或者和其他的形式搭配。此时,学生再用“本该做某事,实际上没有做”去理解的话,句意就会变得很怪异,不知道这件事到底干没干,自己把自己绕晕了。
其实对待虚拟语气的理解,我自己的经验是,抛开那些过度的分析,不去想本该已经怎样实际怎样,而是从“语气”和“时态”下手。
外国人在表述一件事的时候,有时态的概念,I went to school和I go to school不一样,同样和I’ll go to school也不一样。但是汉语不管昨天去今天去还是明天去,都是“我去学校”。这点很好理解。
其次再说语气。最常用的语气词是should would might could,使语气更加委婉,客气,不确定,留有余地,意思为“所说的是基于主观想法而非客观事实”。
了解了以上两点,我们模拟一下外国人说话的过程:
现在假设我们要用英语表达我去学校,我就得首先考虑这个动词“去”是什么时候的动作,如果现在去,就是I go to school,如果昨天去,就是I went to school.接下来我想用虚拟语气,表达出“去学校”只是我的主观情感,而非客观现实的意味。如果是现在的动作,就得说I would go to school.翻译成“我会去学校”,(并非would的另一个用法:表示过去常常)如果是过去的动作,本来要用I would went to school,但would要求带动词原形,怎么办呢,于是就变成I would have gone to school,中文仍可以翻译成“我会去学校”,只不过这个“去”是发生在过去。作为说话人,我们思维的过程,到这就结束了。
如果我们非要从逻辑上分析我到底去没去的话,确实事实上我没去,但这不是说我不想去,恰恰相反我主观上是想去,由于客观原因我没去成。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不去想什么本该怎样怎样,但实际上怎样怎样,与事实情况是相同是相反……这些过度分析,不是当时说话人考虑的重点。所以I would have gone to school,要理解成我(当时)会去学校,而不能理解成我本该去学校但我没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