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峰文学社琐忆

标签:
教育 |
分类: 岘峰文学 |
岘峰文学社琐忆
东阳中学1985届高三(7)班
三排:左一卢子潮老师、左二郭金德老师、左三蔡伟老师、左四李志恒老师、左五金一声老师
三排:右二吴海平、左六奚春雷
二排:左三李小龙、左四华立新、左五葛宏韬、左六王侃、左七李亦民、右五郑中南、右四郭慧强
一排:左一韦莉莉、左二蒋笑莉、左三潘丽丹、左四张颖、左五郑红艳、左六刘萍
右一蒋海燕、右三马卉、右四蔡文、右五葛敏、右六周敬浦
没标出的请知情者补充
东阳中学的岘峰文学社是东阳乃至浙江省成立最早的校园社团之一。《体育报》总编、《中国女排》作者、东中校友鲁光先生曾题刊名《岘峰》。教育家于漪曾题词:“岘峰清灵,迎秀题诗”。著名作家戈基校友曾题词:“未来作家在这里起步。”社刊《岘峰》至今已出版114期,曾在金华地区中学文学社团及刊物评比中荣获一等奖,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学社团。数名学生曾获“全国优秀文学社社员”称号。我曾有幸忝列首届社员之一,终身难忘,在此琐忆当年学生时代的文学活动。
一、岘峰文学社的成立时间
怎样写诗呢?田间说到要注意诗的形式与内容:语言、色彩、结构、意境,要注意诗的时代感、群众性,要有革命激情。因为诗歌主要表现典型的思想感情,像《登鹳雀楼》,意境微妙,感情豪迈。而外出参观学习起了认识生活的作用,人不可能一下子成为天才,中学生应努力学习,做后备军。他说,外国的“炮弹”不能拿来,而且外国、中国古代、当代的“炮弹”都不要,外国的东西要适合自己国家的情况,不能盲目学。对时代有用的东西都可拿来,同学们在一起共同努力学习,有教育意义的都可以写。不要看不起自己,我们的国家民族很伟大,希望每个人都成为英雄。
这些都是当时记载的讲座内容。由此可推知岘峰文学社成立的雏形应是语文兴趣小组,时间应为1983年。而后来把成立时间定为1984年,可能源于1984年5月的文学社第一次合影。我的影集里至今珍藏着这张小小的黑白合影。
二、岘峰文学社的活动情况
岘峰文学社大概隔周举行一次集体活动,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或到校外参观,或听语文老师讲座,或习作点评。1983年3月下旬,岘峰文学社参观白云书院。当地的一个叫老张的管理员给我们介绍,他先说了些东中学生的革命史,然后介绍白云书院的典故。一说创于明末,二说创于宋末,老张认可宋末。时任金华抚州的周主只有一女,元兵入侵时不愿做官,就带了女儿到白云洞隐居,门口有一寺院,里面有一道人知道周主很有学问,就请他不妨教教书。周主义务教书不要钱,来读书的人就越来越多,白云书院就办起来了。有个学生叫许文懿(许谦,东阳人,字益之,号白云山人,卒谥“文懿”,元朝著名学者,金华四贤之一),学业进步很快,是周主很得意的学生。后来许文衣就接续周主讲格物致知之类的理学。周主称许文衣为白云先生,从此许白云就很有名,洞就以她的名字命名,叫白云洞。周主在讲说时,宋濂、朱熹也曾到白云书院住了一个月,后来到郭宅石洞书院讲学。
老张还讲给我们文学社成员讲了红虾和无尾螺丝的故事。传说周主在讲学时,学生们把虾抓进学堂来烧,快要烧熟时,老师回来,劝他们不要吃,读书要紧,而且虾也有许多生命,何况大家都在学理。学生们说:炒已快炒好,吃下没关系。这时,许文衣劝学生要听老师,把虾倒在水里,过一会儿,虾活过来了,从此变红了。清末到民国初年有许多人在此读书,那时的学生看到的虾还是红的,十里头在此读过书的老人都说有此事,之后学生写了幅对联:石涧流泉见道仙,红虾复活成新气。白云洞至今还有一幅对联:云洞藏书启物理,石涧流泉见道仙。
最后老张还给我们介绍了白云书院里的古老苍翠的罗汉松和石榴树、油橄榄等植物、岩下小花园。他说,60年代拆除的三间厅上写着“坤文在志(兹)”四个大字。
文学社最具历史纪念意义的一次活动是在当时教学楼三楼一个教室举行的为文学社取名的会议。当时参加的指导老师有李志恒老师、金一声老师、郭金德老师、卢子潮老师、蔡伟老师(笔名草苇)等。老师们提出了“岘峰”、“白云”两个备选社名,要同学们讨论一下,选用其中一个作为在东中语文兴趣小组基础上成立的文学社名称。因为我们高一年级在1982年10月秋游时集体去爬过东岘峰,而且学校又面对东岘峰,东岘峰上又曾有过岘峰书院。同学们参加兴趣小组也是抱着“勇攀文学高峰,争做文学先锋”的宗旨来的,所以会议就一致确定了“岘峰”为东中文学社的名称。
在卢菲菲担任指导老师时,岘峰文学社应邀参加长三角(江、浙、沪)中学文学社团活动,教育家于漪慨然题词——“岘峰清灵 迎秀题诗”。岘峰文学社举办岘峰论坛,邀请校内外老师、学者、作家开设专题讲座。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楼震旦开设《东阳方言俗语故事》讲座,金华著名诗人南蛮玉、李英昌分别开设《水的手语》和《诗的分子式》诗歌讲座,激发了文学社学子对文学的热情,帮助学生在经典阅读与阳光写作中培养健康美好的审美情趣,在交流合作中学会做人做事,在各种情境下学会用语文,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岘峰文学社的辅导老师
语文兴趣小组的指导老师是当时的语文组的大多数老师,李志恒是当时的教导处副主任,亲临活动、讲话、点评的机会相对多些。他还经常点评他任教的高一(4)班葛宏韬、王侃、潘丽丹等同学的习作。岘峰文学社也油印了多期八开讲义的学生佳作。当时东中1981届学生韦马恪的《一张考比伦杯邮票》获得上海《青年报》举办的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比赛大奖,文章和奖状证书张贴陈列在校园主干道东边宣传橱窗里,吸引很多同学观望、膜拜。当是的岘峰文学社成员都订阅各种报刊,每周写随笔、日记,老师也认真批阅。我曾订阅过《作文通讯》、上海《青年报》、《少年文史报》等报刊,对于拓展阅读面,增加人文素养,提升文学情趣,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
后来岘峰文学社由蔡伟担任指导老师的时间比较长,期间的活动与成果,我不甚了了。2001年卢菲菲分配到东中后,从贾玉燕手中接过指导老师的接力棒。文学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设立文学社专用办公室,为社员提供电脑等硬件设施。对内部管理进行了改革,推选诗歌、散文、小说、杂文四大版主,由版主负责独立完成收稿、编稿、排版、插图、校对等工作。开展与校内其他社团的交流,每年联合团委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读书讨论会、戏剧社演出、小记者团采访等等。同时积极参与其他活动,2005年,在《钱江晚报》主办的乡村中学生作文大赛中,岘峰文学社有3人获奖,在我省重点高中中是唯一的一所。引起省城新闻媒体关注。《钱江晚报》记者采访了岘峰文学社部分社员,用两个版面介绍了文学社的情况和社员文章。2005年3月,在第4届中华全国校园文学大赛中,岘峰文学社成绩突出,获一等奖作品6篇,获二等奖23篇,获三等奖15篇。2009年“新人杯”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学大赛中,岘峰文学社共有48名学生获奖,其中韦嘉蓉、韦贝妮获特等奖。另有9名学生获一等奖,16名学生获二等奖,21名学生获三等奖。14名教师获“全国校园文学优秀辅导奖”。卢菲菲还写过《文学社建设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关系研究》的论文。
2010年8月,孔英瑛分配到东中后,岘峰文学社由她负责指导,出版过多期《岘峰文学》小报。2011年10月6日至7日,镇海中学梓荫文学总社(含灵通记者团、早春文学社和读书会)师生一行37人在指导老师朱黎俊、顾叶、潘国良和曾昊溟带领下来东中,和岘峰文学社交流。两校师生交换了社团报刊,介绍了各自社团的发展概况,并就社团报刊的编辑和活动的开展进行了广泛交流。
岘峰文学社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为宗旨,以“学习、实践、创新”为目标,鼓励社员打破考场作文固有模式的束缚,本着“飘飞思绪,张扬青春;舞文弄墨,以笔写心”理念,用真实的文字表达真实的自我。为激发社员的创作潜能和写作兴趣,文学社以《岘峰文学》小报为基础平台,以各类公开出版的文学刊物为最大舞台,通过举办现场作文大赛、书评写作比赛以及各类征文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生活。岘峰文学社就像东中校园内一颗璀璨明珠,正引导着一批批文学路上摸索前进的莘莘学子走向文学的殿堂。
附东阳中学岘峰文学社近年主要成绩:
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学社团;
在全国优秀文学社刊评比中获二等奖;
获“新世纪杯”全国青少年走向生活“我有一个金点子”作文比赛浙江赛区唯一一个组织奖;
社刊获金华地区文学社社刊评比一等奖;
在《钱江晚报》主办的乡村中学生作文大赛中我校有三人获奖,在我省重点高中中是唯一的一所。
在“第4届中华全国校园文学大赛”中,文学社成绩突出。获一等奖的作品有6篇,获二等奖的有23篇,获三等奖的有15篇。
徐红等同学在“华东六省一市”作文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陈晓玲同学被《语文报》评为“文学新星”;
包婺平同学等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学社社员”;
《体育报》总编、《中国女排》作者、东中校友鲁光先生题刊名《岘峰》。
著名作家戈基题词“未来作家在这里起步”。
语文界权威于漪题词“岘峰清灵 迎秀题诗”。
http://s3/mw690/6b29ab64gd8315bb731a2&690
http://s5/mw690/6b29ab64gd8315ce9ce54&690
http://s7/mw690/6b29ab64gd8315e059ab6&690
http://s16/mw690/6b29ab64gd8315f326a1f&690
http://s7/mw690/6b29ab64gd8315ff34ab6&690
http://s7/mw690/6b29ab64g7c04f038739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