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三年级(上)语文教师的建议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和二年级相比,简直是一个“魔鬼”的梯度。一、二年级时,孩子和老师要做的事情比较单一,目标简明,无外乎:认字、词汇、朗读等几个大块。但是一进入三年级,铺天盖地的知识点,让孩子们多少有点蒙。
困难点很多,如:生字难度加大,数量增多;词汇更丰富,需要用各种方法理解;各种关联词、句式的出现;打量的积累困难;各种文章结构的接触;作文的细描;朗读目标上升······
大家都知道,三年级老师最忌讳2点,其一:没有从二年级走出来,对孩子要求过低。其二:出于对高段的向往,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牺牲了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而我,在这学期,也曾真正感受到对孩子要求过低带来的麻烦,当然,意识到问题时,及时调整后,收获颇多。
生字:
三年级生字的结构和笔画明显比二年级有很大跨越,但是因为以前生字学习渗透的方法,孩子们在字形记忆方法上到比想象的要简单的,但是,由于孩子年龄的特点,他们对于细节的把握和繁琐的笔画的笔顺还是有很多困难的,这也是他们写错字、形近子混淆的最大原因。其次,对于同音字的混淆使用也是错误频出。所以在三年级的生字教学中,不仅需要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自己分析记忆字形,需要孩子提出自己困难帮助解决,老师在课前对所有生字的客观分析和困难的预设必须更全面,事实证明,如果哪一个字的困难点或者易错点没有在课堂里解决,那么后来再想纠正,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词汇:
三年级的孩子在语言中词汇趋于丰富,但是落实到笔上,有很多困难,就是无法判断究竟是那几个字组合成这个词。当然,这一切的深层原因还是因为对于词语的意思理解不充分导致的。通过实践证明,在语言环境中使用词语,对于词语的理解和正确的拼写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年级在这个学期,把全册词语进行了语言环境里的连接,让学生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同时,在语境里理解了词语,使词语的理解和正确书写的质量有很大提高。
当然,在平时的课文学习中,对于词语理解一块还是不能单纯的期待能随着孩子生活阅历的提升而提高的,利用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字义连接等理解词语的方法还是需要慢慢渗透的,哪怕目前效果不明显,但是对于孩子以后的阅读和作文,帮助将是巨大的。
当然,因为生字和词汇的数量大,重复让孩子练习,效率不高,这需要老师或者老师交给孩子自己积累平时写错的字词,然后着重对于易错的字词进行联系,效率更高些。
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做字词基础练习的时候,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实践,不能追求数量,否则孩子为了完成而完成,错误很多,如此练习,反而会加深对错误的记忆,得不偿失。
积累:
三年级的积累任务很重,除了课本,我们还加入许多古诗,孩子们在口头上的达标率几乎百分百,但是,这些积累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落实在笔上。在下笔时,有很多没有学过的生字出现,此时应该怎样要求学生就很重要。
在这里,我曾遇到困难:因为我对孩子的要求过低,在孩子默写积累的句子时,我允许他们不会的字用拼音代替。但是孩子们在背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必须写正确的目标,对于字并不关注,导致在写的过程中,使用大量错误的同音字代替,导致句子意思的错误。意识到这一点,我对孩子提出高要求,不允许用拼音,没有学过的生字,自己用各种方法记忆。事实再次证明,严格要求是对的,孩子在积累的过程中,同时自己学会了很多的生字。
关联词、几种句式:
三年级上,出现一些关联词和句式,此时我认为不需要繁琐的讲解,只是依赖孩子的语言感觉,让他们多练习多说就可以变成自己的语言了。同时在平时和学生交流和写作文、日记时,多鼓励使用关联词的孩子。
文章结构:
本册出现最多的是总分和总分总,这两种结构比较具有规律性,孩子们还是能较好的掌握。
作文:
作文涉及到一个细描,困难很多,我通过这一学期引导孩子对植物进行描写的过程,深刻体会到“帮、扶、放”的魅力。
在第一次练习写野菊花时,我给了孩子大量的结构,他们只需要填入自己通过观察得到的词句。第二次写菊花时,先和学生回忆写野菊花的方法,商量观察菊花的步骤,然后根据步骤去观察菊花,最后按照观察步骤写。最后再次回顾写法。然后在周末,让孩子自己观察一种植物,自己写。这次日记,有10个孩子的日记明显借鉴了前两篇的方法,文章写的很漂亮。另外有10个孩子有的是选材原因,有的还是无法把握整篇结构,写的不够太好,但明显有模仿写作的痕迹,重要的是,知道应该用由远及近的观察方法和排比句式的使用。另外3个孩子仍然不得法。
后来又用同样方法写了爬山虎,明显感觉孩子省力不少。
但是因为还想涉及别的写作内容,植物没有继续跟进。这里涉及一个疑惑: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把植物写下去?彻底趁热打铁,让孩子把写植物真正写明白?而又转而去写别的内容?结果样样不精。
三年级孩子的日记较之二年级来说,结构更完整,语句更流畅,开始使用积累的词句和优秀句式,有使用积累的意识。而且写日记的困难感减低。但是有困难的孩子进步不大,而且此时孩子写作能力的差异开始显现,
朗读:
三年级的朗读除了涉及到课堂朗读,我们加入美文诵读课。我有如下总结:
语文诵读课给我们带来的新变化······
开学初,我们就每人发了一本经典散文读本,在年级组教研的时候,是准备充分利用这个读本,和孩子们一起扎扎实实的上上美文诵读课。
其实美文诵读课,早在上学期,那时的三年级就已经开始尝试了,但是,对于我们年级来说,准确的对我来说,还是比较茫然的:目标到底如何确定?针对不同层次的孩子,怎样设置不同的台阶?提升点到底是什么?如何调动孩子的朗读积极性?
虽然每节语文课,都有朗读课文的环节,但是,因为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放在朗读上,多少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所以,孩子们在朗读上还是有许多困难点:错字、多字、少字、长句子不会断句,标点停顿不够、语速不匀······
我一直很苦恼。感觉再次进入一个瓶颈期,无法自拔。小于主任倒是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所在:知道孩子的欠缺,却没有有效的方法解决,为什么不借诵读课,一个个击破难点?很有幸去观摩了小于主任的一节诵读课,虽然是4年级的孩子,但是他们所展示的朗读水平,还是很让我吃惊的:一篇较难的文章,在解决生词的基础上,就是3遍练习,随机一组的同学,就达到了完全准确的标准。
很快,我们年级组和小于主任展开一次有关诵读课的研讨,并且各上了一节研讨课,虽然我们年级三个老师的风格各不相同,但是,问题却大致相同,就是,孩子们普遍在准确、停顿上出现问题。小于主任的课,倒是使我们醍醐灌顶,原来,使我们过于贪心,在短短的时间里,又想读的准确,又想读出感受,还期待能背诵下来。而现实是,这样众多的目标,在目前是很不合适的,孩子连准确都达不到,何谈有自己感悟的熟读成诵?
王老师带领我和段老师经过教研,最终把目标设为四层:
美读成诵
表情读
默、画、悟
响、准、顿
第一阶梯的目标是响亮、准确、停顿;第二阶梯目标是默读、思考、批画、感悟;第三阶梯目标是有表情读;第四阶梯目标是熟读成诵。
于是,在我这两周的诵读课上,在内心,我把读准确作为首要目标。
一开始,孩子们错误百出,却勇往直前的继续往下读,磕磕巴巴,没有办法,找了一个朗读能力不太好的孩子,请他读,在他读的过程中,一点点渗透指导读正确、注意停顿的方法,然后和孩子一起归纳方法,
1、声音要响亮。
2、语速稍慢、字正腔圆、注意标点的停顿。
3、长句子注意停顿,按照自己的感觉停顿,不能读破词。
4、遇到读错或者读不通的地方,反复练习至正确流利为止。
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们似乎信心百倍,我也一样。的确,经过2节诵读课的练习,孩子们也尝到了这样解决困难的甜头,当他们的朗读获得同学们的称赞,更是信心百倍。
经过4节课的练习,孩子们基本上在5遍的基础上能达到第一个阶梯的目标,此时就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第二阶梯的爬坡了。孩子们经过几遍练习,比较累,于是让他们默读课文,有的课文让他们进行批画,批画对于写作文有帮助或者对自己做人做事有帮助的词句,然后汇报,汇报时需要说出理由。孩子们还是很棒的,基本能理解作者文章的用意,此时就水到渠成的开始第三目标的运作---表情读。对于3年级的孩子,说“有感情读”还是比较抽象的,平时语文课上,就是让他们的脸随作者的快乐和悲伤而快乐于悲伤,也就是通俗说法“绘声绘色”的意思。
这2周,我已经上了6节诵读课,不说我,连孩子们自己都感觉到自己的变化。
在第一台阶向第二台阶进发时,我学习王老师的经验,要求起来朗读的同学必须达到75%的正确,就是说,4人读,有3人全对就算过关。一般来说读完3遍后的一组,是达不到这个要求的,于是他们会自愿的要求再联系练习两遍。此时的检测,一般都能过关。当然也有特殊,有的孩子往往因为紧张而出错。此时,为了不让他们厌烦,就只要求他们再练习一遍。此次的检查,就需要老师“高抬贵手”,找一组明显有实力过关的孩子。 -----反正在后期的表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还有练习的机会,何必在此时煞杀他们朗读的积极性呢?
我个人认为,这一关是4关中最“凶险”的一关,这一关一过,后几关比较容易,熟读后,对于文章中心内容的把握基本没有太大问题,而理解了文章内容,表情读也是水到渠成。
但是,这几次的诵读课,我一次也没有带领孩子到达第4关,往往勉强能完成第三关,有时一节课还完不成第三关,需要另外加上10分钟让他们小组展示。但是我认为比较正常,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在这几节的诵读课里,我和孩子们都收获颇丰:
1、朗读能力的提高。
2、朗读兴趣的提升。
3、朗读技巧的基本掌握。
4、朗读评价的基本掌握
5、小组合作的默契
可以说,这几节诵读课上下来,多少有些眉目清朗的感觉,看到希望的曙光。当然,肯定还有许多自己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但是,我有信心,在我们语文大团队和年级小团队的帮助下,前进的道路会越来越明朗!
有关三年级(上)语文自主学习的小反思:
期中考试后,我们正是开始自主学习之旅,过程轰轰烈烈,貌似春光大好,孩子们兴趣盎然。但是真正放假后坐在这里反思,其实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1、孩子的确看着是对自主学习充满向往,也很期待自己就是自主的学生,可是现在回忆孩子的表现,他们所有的“自主学习”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吗?对于三年级上的孩子,刚从充满鼓励、赞美的二年级上来,不能不考虑他们多少还是有冲着“好评价”而来的。
2、我们给孩子的要求是:完成必做作业,根据自己的弱项,选择自己应该强化的内容,就是查漏补缺。
当时考虑到孩子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弱项,于是我逐个和孩子聊,大多数的孩子还是很清楚自己的弱项,个别不是很清楚的,当时给他建议,所以这一点倒是没有什么问题。
孩子知道自己的弱项,他能知道因该怎样去强化吗?他知道因该通过什么渠道去强化呢?当时我们设计了表格,基本搭出三个台阶,在三个台阶里分设出小目标。
1、查漏:
小测(小卷) 字本(写字练习、词语抄写本等) 随笔(日记) 作文
此项作业为自选作业的首项选择,也就是说,必须完成今天所有的改错。错了不怕,怕得是错了不改,继续错。
2、基础
读生字表1 写生字表2 考生字表3(词语表) 默写园地
背默课文
此项作业为基础部分,基础知识薄弱的孩子可以重点选择这一部分。
3、扩展
古诗词(古诗70+80首) 现代经典(经典散文阅读) 随笔(日记)
此项作业侧重于学有余力、爱写作的孩子。
孩子们开始看到目标,恍然大悟一般,似乎找到一扇门,而我,也是窃喜中。但是过后反思,觉得这里的“台阶”设置的孩子过于大,目标比较模糊,以至于效率不高,至少没有想象中的高效,虽然保住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如:基础台阶里的“读生字表一”,如何读,读多少合适,如何检验是否有质量?“写生字表2”,写哪些课的,写多少,孩子是否真能知道自己那个字写的不对,掌握的不牢?
扩展台阶里的“现代经典”,是读课堂上读过的,还是读没读过的,如果是没有读过的,孩子因该读到什么程度?怎样检测?
其实这种问题还有很多。相信孩子们在学习中,也有这种疑惑,可是,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还不具备刨根问底的能力,加上需要赞美的心,他们或许选择了沉默。
于是我在琢磨,这种台阶是不是不是很合理,就是说,台阶过于大,我们自主学习的步子是否迈的太大?
我是这样想的:
其实可以借鉴“作业超市”的模式。孩子还是先完成必做作业,然后在我出示的“作业超市”里自主选择具体的作业,这一样样具体的作业,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法,这样孩子就不会只是停留在“自主”的表面,真正从“自主”中获得知识的提升,从而更快获得“自主”的快乐。
根据三个梯度,大致设计了这几样更具体,更方便操作的作业,按梯度来,孩子能完成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
必做作业:根据当天课程,设计和生字词有关作业,估计大多是《写字练习》
自主作业:
1、在改错本上积累当天小卷上所有错题一遍。
2、请同学帮助报前一课的词语听写,自批自改,把错误积累到错题本上。
3、默写某样需要默写的内容,自批自改,把错误积累到错题本上。
4、抄写当天课文的词语一遍
5、背诵古诗1首。
6、随笔一篇。
这样设置的目的,首先是保证对于学过基础知识的巩固,提炼出错误,这样在后来的自主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又告诉具体操作的步骤,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其次培养学生“温故”的好习惯;最重要的是,在第二天检查时,能很清晰判断出孩子的学习达到什么层次,科学的判断他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态度。
当然,目前只是闭门造车,需要实践检验。
罗嗦很多,希望得到各位教坛高手的指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