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2012-04-25 06:14:34)
标签:
杂谈 |
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说明:以下25个不同或相似观点摘选于网上20多篇文章,供俞中八(1)班任课老师参考。文科办公室→理科办公室。该资料输入1797694030百度搜索即可查阅。)
▲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一般规律是他一定会把情感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而向上的动力。这时候不用你去多说,他都会非常自觉地去完成教学任务,死心蹋地的“帮”你读书。
▲课外,是教师与学生同欢乐、共忧伤,成为挚友的基本教育基地,尤其是对于后进生来说,教师课堂外全身心的情感投入是打开他们心灵,促使他们努力求知,积极上进的有效教育力量。在师生交往中,教师的情感要体现在细微之处,对学生一道目光的友好接触,对其名字的一声亲切呼唤,都会让学生深受感动。
▲有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情感方面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教师知识的要求,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可看到师生间良好的情感因素能使教者愉快,学者轻松,互相感染,互相促进,共同克服学习道路上的困难,提高教学效果。反之,如果师生间缺乏友好和谐的情感,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心理研究,缺乏对学生的爱,只是枯燥无味地讲述或动辄训斥埋怨,只能造成师生间心理隔阂,结果是学者消极被动,教者吃力不讨好。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偏科”现象,实际上也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情感特征的一种反应,即只有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才会对教师有好感,进而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并努力取得成绩来回报教师的爱。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一般都非常重视教师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当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喜爱,信任时,他们会认为这是老师对他们的肯定,对他们的重视,他们就会由此获得心理上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激发出上进的力量和信心。所以说,教师饱含着期望的积极情感,是学生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的动力。
▲ 师生间良好关系建立单纯依靠课堂上的交流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课外的其它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外途径更为重要,所以,教师不能脱离学生,而应与学生打成一片。积极的情感反应,不仅促进了师生情感交融,而且借促使她的学习突飞猛进。
▲“亲其师”才会“信其道”,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对教师在情感上比较亲近时,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才会乐于接受,当然,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主要在于教师,如果教师不主动地接受学生,学生自然会对教师避而远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就无从建立,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关心、爱护学生,真心诚意地帮助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关怀,从而加倍地学习,可以说,情感是一种“亲和力”它使师生心心相印,在教学上达到默契,最终引导教师和学生共同走向教学的成功。
▲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理解需要。在授课教学中,要多一份对学生的理解。学生到了一定的年龄,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了,特别是到了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往往不满足于教师怎么说的,书上怎么写的,而是有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也敢于向老师提出。这本来就是学生身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有表现,如果教师对此缺乏正确的认识,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学生在教学中的这种表现,往往以为学生在调皮捣蛋,或哗众取宠,或故意在找岔,戏弄教师,这样便会误解学生,导致师生间的隔阂。这就要求我们能理解学生,并能妥善处理这类问题。
▲用情感架设师生的桥梁。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老师和长辈应该细心观察学生的变化,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帮助他们度过迷惑期。当他们无意中犯下错误时,他们不需要指责,需要的是宽容和理解。多一份宽容与理解,多一份关爱与支持,通过情感,架起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用情感来教育学生,往往比责骂有效得多。
▲教师应注意自身在课堂的一言一行,注意多用肯定的评价语言和鼓励的态度面对每一位学生;教师也应用良好的体态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关注。台湾心理学家张春生曾在他的专著回忆起这样的一件事:他在一位学生的作文本中夹了一张的字条,评价其作文很好,可投稿发表。学生为此大受鼓舞。十余年后,张教授收到了这名学生寄来的他自己译著和当年张老师写给他的字条的复印件。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的发展是如此重要,哪怕只是单向的、一张写了只言片语的字条。
▲老师欣赏学生,学生则会欣赏他人;老师宽容学生,学生则会接纳他人;老师从不言败,学生则充满自信和勇气。老师丰富的知识,会促使学生不断的思考和探索。
▲辽宁的一位教授说:如果把学校教育看作是“化学反应”,要提高化学反应的速度和质量,就要加“催化剂”。“情感教育”就是教育教学的“催化剂”。而教师是添加催化剂的人。添多少,什么时候添,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思考和实践的。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本身的情感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作用。如果教师有强烈的求知欲,热爱本门学科,以饱满的情绪带领学生去探索客观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绪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像赞可夫所说的: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
▲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关怀和挚爱,感受到积极的期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就会愉快的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把这教诲转化为行动,从而实现教师的期望。反之,如果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漠不关心,甚至蔑视、讨厌,学生往往会对学习抱应付甚至放弃的态度。
▲教师要对孩子给予更多的关注,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们身上的微小变化和点滴进步,用爱心去温暖学生,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这种关爱特别是对学困生,家庭有问题的学生,以及身体有残疾的学生更具有一种特殊的作用。他们由于自身的弱势,很容易产生自卑感,他们非常希望受到别人的关注与尊重。如果教师不去关爱他们,他们可能在身心发展中成为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教师学生双方良好的情绪情感可为教学创造积极的教学氛围。学生高度的学习热情很多时候取决于教师的情绪情感,一个带着如阳光般明媚笑容的老师走进教室与一个愁眉苦脸走进教室的老师,哪一个更受学生的欢迎,这是不言而喻的。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是我们的好榜样,他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愁的神色,抑郁的面容,甚至不愉快的事情。我生病了,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现出来。”我认为懂得怎样去爱自己的学生的老师是深深的体会到这样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
▲‘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教材蕴含的情感是靠老师去传递、去触发,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的。”一个上课语调平淡,教学形式呆板,教学内容空洞的老师是不可能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学生没有了求知的兴趣,做老师的还谈什么是传递知识的桥梁和纽带。由此可见,优秀的教师是全面的,包括有对学生的爱、对职业的爱、对知识的爱、对课本的爱等等。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令人敬佩的老教师,上班之前,又把美国教育心理学博士吉诺特的师德警示牌默念了一遍:“在学校当了若干年教师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式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使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这位老师这样做,就是提醒自己要有平和的心态,要心平气和地对待每个学生。
▲师爱是激励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力量。教师只对学生怀有深挚的情感,才会呕心沥血地为学生操劳。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越深责任心就越强,办法也就越多。师生之间的爱具有双向性,师爱不仅鼓舞了学生的上进心,并且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仰慕和爱戴。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
▲期待是师爱的最高层次。期待是指教师对学生未来造就的可能性怀着暗含期待的一种深沉的情感体验。教师用各种暗示的方式,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向学生透露出他对学生充满着期待。教师的这种深沉的情感触动着学生心灵,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引起了学生对教师积极的反响,它不仅诱发和鼓舞了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激情,并且对学生的智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姜村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姜村原本是一个偏僻的小乡村,有一所破旧的小学,只因有一个老教授被下放到这里教书,过一段时间之后,根据老教授的了解,老教授便告诉他们你长大能当家,他长大能成为画家,她长大能成为数学家等等,对每学生都寄以厚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这些学生也都在教师的厚望中考上了大学,于是姜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学村,老教授便被人们看成了会算命的占卜先生,而且非常灵验。老教授回城前把秘诀教给了年青的教师,于是大学村还是年年在出大学生。可见,期待是教师对学生热爱的一种反应,只有对学生充满爱才会产生期待。
▲大量研究和事实表明,情感是调节师生人际关系的纽带。通过情感,可以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以及团结合作的师生关系,创造愉快活泼、和谐融洽的良好课堂气氛。美国心理学家塞若和所罗门研究发现,教师热情关心学生,课堂内易形成友好和谐的气氛,学生学习愉快、兴趣浓厚。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气氛不仅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发展和促进心理健康,而学生良好的个性及健康的心理又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与此相反,师生关系恶劣所造成的不良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心灵闭缩,对教师的教学存在一种戒备心理,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智力活动下降,机械、重复、混乱的反应增加。学生由讨厌教师而讨厌所教学科,甚至产生消极对抗情绪。教师则产生消极畏难情绪,进而影响他们的教学态度,影响师生关系。这种紧张的师生关系和不良的课堂教学气氛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学生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任何一堂课都会形成一定的“情感场”,这种“情感场”是以教师的情感为核心,去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形成师生对教材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影响教学过程的效率与效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只注重知识性信息交流,而忽视师生之间及教学内容之间的情感交流,不注意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致难以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有经验的教师都重视并善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情感处于最佳状态。此间,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愉悦,注意力集中,师生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和情感交流。相反,有的教师不注意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调节,学生情绪冷淡、消极,甚至恐惧不安,课堂气氛沉闷,即使教师教学水平较高,讲得比较渗透,教学效果也甚微。实践证明,学生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学习,效果迥然不同。情绪愉快时,头脑清醒,思维灵活,记忆迅速;情绪低落时,头脑发木,思维迟钝,学而不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良好的“情感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教学情境。
▲爱的情感效应。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师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池之水,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我们的教育对象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处于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矛盾的时期,他们的心里尚未成熟,情感十分脆弱,他们心灵的窗户是不会向一个漠不关心他们的,甚至他们感到厌恶的人敞开的。由此可见,一位除了上课(指单纯传授知识、解决疑惑)之外,从不去关心、爱护和研究自己教学对象的教师,即使他们的课讲得再好、教学水平再高,教学效果也难以预测。
▲情感投资,贵在课外。一堂课的时间有限而宝贵,教师不容易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情感投资。因此情感投资主要在课外。出乎意料地理解、诚挚中肯的批评、催人上进的引导,常常运用在课后,在好学生当中,更在后进生之间。比如看到后进生,教师常常主动、亲切、随意地迎上去,问个好,通过接触、谈心、观察及与他们一起活动等形式,发现他们身上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消除后进生的自卑心理,填补他们与教师之间的心理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