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礼举要·处世》(寅)译文(二)

(2013-03-14 06:09:25)
标签:

教育

分类: 传统经典

二、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家里的事是好事,是坏事都不要跟外人说。所以《礼记》〈曲礼〉称谓「外言不入阃,内言不出于阃。」阃就是门坎的意思。古时候,妇女都是住在家里面,不出门的,是闺中的。这就是说,古时候,男子不在外面把家里的事往外面说。外面的事情呢?也不准许带回家来,跟家里妻子说。就是内外不要互相这么说。为什么不要这么说呢?比如家务事,古人有一句话「家丑不外扬」,家里有很多事情向外面宣扬,向外面说,总是不合适。你向外面说,人家也不能给你解决问题,毫无用处。

    有时不但问题不能解决,反而引起更多家庭纠纷。所谓家庭之事,包括很广,有夫妻之间的事,家庭之间的事,对父母的孝顺、对兄弟的友爱、家里的财产,经济的问题种种。你把这些家庭的事跟外人讲,往往破坏自己的门风,让人家看轻你家里的家教。古时候家有门风,家有家规,家务事在家里有家长作主处理。

    又譬如说,家里的财产,你把它说出来了,外面不良的份子,他知道你家的底细,家务情形都了解了,他就找出机会来妨害你家里的事情。再如家人的行踪,也不必让人家了解,男主人是什么时候出门,什么时候上班,主妇什么时候上街买菜,什么时候回来,这一天家里什么时间没人,真空状态,或是什么时候,我有一笔收入,这些情形一讲,小偷摸得清清楚楚,就选在这个时候偷劫,这是最显而易见的。所以这些事情不必跟外人讲。

    再有,我们现在当然不能避免的,在古时候,妇女没有重大的事情,比如说,结了婚就是住在丈夫家里,非有大故,不能回娘家。大故是什么?娘家有丧事,或是重大的喜事,可以回娘家。没有这种情形,出了嫁就是在夫家,娘家都不轻易回家,何况是到别人家走动的,所以很少出入。拿现在拿讲,好像关在家里是不好的。其实关在家,有它的道理,她在家里,就是教育子女,子女从小就在家里受家庭教育,到了上学的年龄,就到学校受学校教育,这当中是一贯的,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是一贯的。这一贯的教育,从父母到师长,他们所说的话,所表现的行为,所做的示范,都是好的。

    这个人到了能够辨别是非的程度,然后才能看其它的书籍,接触外面的事情,他已经是定了型了,没有问题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家里的事固然不必对外面讲,外面的事情也不用拿到家里来讲,讲给家里的小孩听到没有好处。外面社会的事情很多,罪恶的事、抽烟的事情、杀人的事情、放火的事情、很多很多。大新闻在家里一讲,听起来这是奇闻啊!但是在心理上就受了影响。儿童的心理像一张白纸,听了什么,心理就有个印象,他就自己表演出来,就模仿了。

    所以古时候,人心厚道、风俗淳厚,他在心志没有定型时,不让他与外面接触。当然现在就很难了,现在一点点大的小孩子就看电视,这就没办法了。小的不懂,大小孩子在外面看看报纸,看看新闻,回来跟小的讲,这是没法避免的,家长就要注意家庭教育,这要多费点心思,所以现在讲家庭教育很困难,外面的事情不在家里面讲,事实上办不到。现在那一家没有电视,没有新闻报纸?这就很难了。这是上一段,家里的事不对外面讲,这是避免很多的麻烦。

三、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

    第三条「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这话看起来也很简单,很容易了解,但做起来就不容易。口是祸福之门,一个人的吉凶祸福,大半就决定在口。今天我们老师讲《论语》的时候,他引用《易经》里面的:「躁人之辞多。」他老人家说,一个人说话太多了,他的前途不会乐观,而且寿命也不会太长。听了之后,当时一想,回忆我所接触的人,的确是如此,无论过去在社会上,在一般场合中,凡是碰到人自己就滔滔不绝,讲个没完的人,这就是烦躁之人。这种躁人,多半是前途不平,遭遇很多的挫折,而且想活到很高的寿命是不容易的。事实上确实是如此,我们老师讲不是纯粹的理论,是经过事实观察,和经验累积得来的。

    我们一个人的身体是四大假合,是因缘生法,因缘和合起来。这种因缘和合,在道家来讲,我们人身体有,精、气、神三种要素,精力、气体、无形的神这三种。同样的人应该都是一样,为什么有人寿命高,有的人寿命短。所以道家讲养生之道,要注重收敛,收敛自己的三要素。这种收敛,无论白天,或是夜间,他都讲这个用功的方法。

    在夜间睡眠前面讲过,老师也提示过,不要仰着,不要张口,气吐得那么大,这是不够卫生的。在白天也是这样,在白天没有必要的时候,要闭着嘴,用鼻子呼吸,很均匀、很调和、很柔和的呼吸,我们一个人心理不正常,很急促,或是运动后很急促呼吸,很不正常,那对一个人身体里细胞损失很多。所以在白天没有必要时,不要多说话,把呼吸调得很均匀。在做事的时候,心理也要很定,不要浮燥。有些人他一面做事,一面心里着急,有些人做心里不想做的事情,越是不高兴,越是在做,心身两方面都是亏本。在遇到人的时候,把心里面一股闷气发泄出来到处讲,这个受到的损失更大。一个人要是真修,要做到心平气和,心里很平,气也很和,在心理很柔和,在生理方面也不会伤气。

    所谓这个口,话说得越少越好,说话不要多。说话的内容,无非是表达自己的心里,讲人、讲事,凡是牵涉到人与事,就关系到人的利害,关系事情的成败。这些话对人有没有害处?有没有好处?有修养的人,他的脑子稍为转一转就知道了。没有修养的人,或是一时没有注意,他冲口而出,也不知道自己已经把人给伤害了!他自己不考虑。不光是说话,写文章、发表各种言论也都是如此,杀了人家,往往自己还不了解。对方知道了,人家要报复我们;有时候虽然对方不知道他受了损失,但有因果上的报应,我们也逃不了,我们一句话,损了人家的名誉、权利,让人受了损失,这个在因果上,我们还是要负责任。这个责任对方虽不知道,我们还是有过。

    当然我们讲话时很小心,就有「福」了。福是什么呢?我们说一句公道话。佛法布施里有无畏布施、有法施,都是要用口说的啊!法施讲一切道理。讲经说法,不要违背经旨。为了人家在那里受了恐怖,我们仗义直言,给人家解围,给人家壮壮胆子,在精神上给人家一个支持,这个我们也是一种功德,所以我们的口,看我们怎么来用它。你用得好,就能替人造福,自己也有了功德。用得不好,就造了口业,妨害了人家,也害了自己。

    在《论语》〈颜渊〉篇里面有一章讲:「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焉?』」这句话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君子讲质,讲本质,何必讲文呢?这个好像对人也没有损,可是他对人影响很大,所以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谈君子也!」可惜啊!老夫子你这话说君子,说错了。君子不是如此啊!君子是文质彬彬,不是只讲本质,而不讲文的。当然只讲文而不讲质,这个不好;但是只讲质不讲文,这个也不好。

    所以一定要评论君子,话说出去,错了以后呢?驷马难追,子贡说「驷不及舌」。用四匹马拉着车子追,也追不上!所以一般就根据这句话,成为两句:「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确如此。是非善恶,你一句话说出来就决定了,在《论语》〈子张〉篇,子贡说:「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不可不慎也。」君子一句话说出来,说得好人家就说你有智慧,一句话说得不好,人家就认为你没有智慧,所以看看这个重不重要呢?言语代表一个人的心理,修养学问都在这个话里包含,所以说这个言不能够不谨慎。而且颜渊问仁于孔子,孔子也是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然后颜子请问其德目,条目有四条,其中一条就是非礼勿言,说话要合乎礼。礼包含很多,恭敬人家,不要损害人家,这个都是。凡是不合乎礼的话,都不能说。  [PS: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细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再看佛家,佛法讲十善业,十善业的反面是恶业,你看看意三业,身三业,口四业。口是最重要的,它有四种业,这四种业仔细推敲看看,我们每天都表现出来。拿口业来看,现在人在社会上,一开口、一动笔,很有可能就犯上了口业,想想看是祸是福呢!他就种下了这个种子,所以我们这个口,是成就道业最重要的一环。

    在《孔子家语》面有一个故事,孔子到了周家去观礼,观礼到后稷,也就是周家的始祖后稷庙,到了庙的门口,发现有了金人的塑像,这个金人塑的口被封起来,很奇怪的,同时金人的背后,刻有几个字,也就是「铭」,这个铭写的是「古之慎言人也」,说明这个金人是个慎言之人,也就是对言语非常谨慎,可见周家在研究这个学问。古人讲这个礼,对于口非常注意,因此你无论讲佛法、讲儒家,都要「守口如瓶」,谨防口业,为什么呢?儒佛两家都是要注重修道的,你修道,口不好好的修,这个道也修不了。所以我们平时无论说话做人,都要注意口,不要造业,一造业就是因果,不能背了因果。

    我们说毁谤某一个人,固然是不可以,但你说了一句普通的话,虽没有针对一个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一个人,可是句话说出来伤风败俗,也会影响社会大众的心理。害了公众的心理,那这个罪过更大。现在做大众传播事业的人要特别小心,想做大众传播的事业,包括电视、报纸、广播从业人员,最好都要学过佛的人。他们都懂得因果,知道怎么下笔,话在说出口之前,在写出去之前都要好好考虑,那么这种传播的事业,风俗不会坏。

    可惜现在用人,哪里能够像我们的理想,都能够懂得因果道理。我们这个莲社,受到古德的庇荫太大了,不管社会上风气如何,情况如何,有一分力量就贡献一分力量,所以老师常常讲有共业,有不共业。共业如何,我们尽量影响共业,影响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那么最重要的是不共业,自己能不受外面坏影响,我们自己要有相当的功夫,再尽量地影响外面不好的环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