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批判性思维在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培养

(2018-01-02 08:12:53)
标签:

批判性思维在英语阅读

分类: 2016年24班


 批判性思维在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培养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其中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水平和特点。

在本学期聆听海淀区徐可教育系列研讨会的分论坛中,刘桂章老师题为《设计有效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言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刘桂章老师,特级教师,海淀区英语学科带头人,海淀区进修学校兼职教研员。

在此次发言活动中,刘桂章老师提出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教师改变课堂提问模式的迫切性。思辨能力是教育的一种核心能力,西方发达国家,从思辨能力的培养到大学的选拔测试,思辨能力已经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然而在我国的英语教育中,绝大多数的提问还停留在考查低水平的认知活动,如回忆事实、简单的判断对错等。只有极少数的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

在英语教育中,英语阅读课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平台,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宁晓洁,2013)。英语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思辨性阅读,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刘桂章老师也为我们介绍了他的很多具体做法。针对教材中大量的阅读细节题,教师要学会果断放弃,不能让课堂满满充斥着“某题答案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而是要鼓励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刘老师曾鼓励学生发现英语书中的科学性错误;结合当下流行的共享单车,探讨课文里提到的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车兴衰等。并且,刘老师提出,要想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教师首先要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并且做学生的示范者,引领者。

听了刘桂章老师的发言,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又进行了思考。我也能从我学生的一些课堂表现看出学生批判性思维不足的影子:给书中的文段起标题,学生们迫切地等待老师的“标准答案”;在思考人物品质的时候,学生们不假思索地用“聪明”或“笨”这样的词笼统概括。似乎学生们总是期待着一个标准答案,最好还能一个词就回答准确。

从这里我也在思考,是不是要多给学生更充分地思考时间和更深挖文本的机会。同样是语言学习,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往往能呈现出更加深入的思考,深刻挖掘人物形象和思维,英语课上却总想快速一个词“搞定”,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也许我犯了刘老师提到的开放性问题少的毛病,在阅读课堂里大多数问题都是封闭式的,急于检测学生是否读懂了文章,停留在表面化。因而,学生也陷入了套路,总觉得一个词,一句话就能搞定,总觉得文字里就有直接指向的答案。

然而在英语课学生真的做不到深入挖掘和批判性思维么?我想并不应该。这英语书里的文本分析远比学生语文课上分析鲁迅文章,分析西游记人物要简单多了。课堂的尝试也证明了我的想法,以教材最后一篇故事阅读为例,在读后活动中,我让学生们思考主人公Guinness是怎样一个人,我的问题话音刚落,在三个班都惊人一致地听到了“stupid”这样的评价。然而我不置可否,而是让学生们小组讨论,通过书中的文字细节,有理有据地分析。果然,通过讨论,同学们的答案丰富起来,有的同学通过语言分析,发现主人公乐观沉着,有的同学通过分析主人公行为,得出他粗心的结论,有的同学通过图片上人物衣着和敞篷车证实了主人公“傻”的结论,也有的同学觉得主人公解决问题的办法比较聪明。“聪明”和“傻”看似矛盾,却同时出现在同一人物身上,这不恰恰就是语文课里常常分析的人物性格的多重性么?可见,学生是有能力做到深入分析的,只是作为英语教师很容易受学生语言能力不高,表达不出来的局限,而忽略了引导学生思考。英语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语言上的表达,哪怕只是学生说中文老师帮忙翻译,我想也要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这也是鼓励学生将语文课上学到的分析人物能力的迁移与应用。

在英语课堂里,老师们常常为了检测学生是否理解而设置了诸多的封闭性问题,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又要求老师们减少这样的封闭式问题。两者看似很矛盾,怎么办呢?在这个方面,我近期是这样尝试的:鼓励学生找到问题,利用小组合作互相解决。这样,在保证学生理解文章的同时,也减少教师提出的只为检测学生是否读懂的封闭式问题。有时学生也能问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那么我就抓住机会,在班里带领学生积极讨论。例如在六单元的一篇课文里,作者写道“我觉得滑雪会很难,但我想要尝试。”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明明觉得难,却要尝试?通过班级大讨论,学生们发现了作者身上迎难而上,勇于挑战的好品质,这也是我在备课中并没有预料到的意外收获。在保证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最后教师可以提出的更深层次的开放型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往往学生也要从文中找依据,那么学生需要再次依赖文本,那么也势必需要读懂文章。如此又何须教师前面花那么多的时间问封闭式问题检测阅读理解呢?

刘老师提到,教师要做批判性思维的引领者,我认为自己做的并不算很到位,但也有了一点点尝试。例如在本学期第六单元Lets Check的英语阅读后,书上有一个问题是给一个两段话的文章起个英语题目,在我引导学生们概括两个段的段意后,我和同学们分享了我对这篇文章的想法:我在找不到一个真实的情境会写这样两段话在一篇文章里,因此我不认为是一篇好的课文,更难说起一个题目。我从学生们的眼神里读到了惊讶,但我知道这样的惊讶才是开始。我希望我的这个向教科书的质疑能够像投入湖中的小石子一样,在学生间继续泛起涟漪,把质疑的精神,批判性思维的精神带给学生。

我知道要想真正达到高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我的学生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的探索之路也要继续。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会尽量给学生少一点儿封闭性问题,多一点儿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用批判的态度去思考。(英语 宋寓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