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对偶故事
(2016-12-26 14:52:00)
标签:
e在我心 |
分类: 2016年24班 |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探究。他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问题,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并说明理由。他利用两难问题来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
A.
开始时他拿着钢笔玩儿,后来,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小块墨水渍。
B.
天,他想把墨水瓶灌满以帮助他父亲。这样,在他父亲回家的时候,他父亲将发现墨水瓶灌满了。但在打开墨水瓶时,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大块墨水渍。
皮亚杰提出了两个问题:(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的行为更坏一些?为什么?
皮亚杰又提出了另一个对偶故事:
B.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通过被试的反应,皮亚杰发现:10岁以下的孩子会倾向于认为谁弄脏桌布的面积大、谁打破的杯子多,谁就是比较坏的孩子;而10岁以上的孩子,则已经能考虑到不管结果如何,只要谁的动机比较正确,谁就是可以被原谅的孩子。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早期的注重行为结果的评价向注重行为的动机发展,其道德认知水平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在学校狠抓常规教育时,作为教育者因已经具备了对学生认知和道德发展进程的认识,那么在教育学生时就要注意尊重认知规律把握教育分寸,要清楚在惩罚犯错学生之前,得先了解错误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当有必要惩罚时,选择适当的惩罚方式,这种惩罚最好是建立在回报性惩罚原则而不是抵罪性惩罚原则之上。(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