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 来凤华 整本书阅读

标签:
e在我心北京育英来凤华 |
分类: 阅读课程 |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阅读是一辈子的事儿,咱们的孩子在记忆最好的年华可得读好书!
阅读课在校园里也越来越重要:
从书目的筛选,到课程的设计;
从整体的规划,到效果的评估;
从围绕学生中心,到满足成长需求;
听起来是不是头都大了?
不就是读个书,上个课吗?
还真别说,十一学校的这位特级教师就和阅读“死磕”到底,把他的“整本书阅读”从框架设计,到书目来源,从课程推进,到具体措施,统统都搞定!
如此艰辛的“课程发明史”,您看了,一定对课堂有更深的理解!
文:来凤华 北京十一学校
编辑:程恺伦
来凤华(北京十一学校语文特级教师):
今天和大家交流的话题就是整本书的阅读,先看两段有关的论述:
http://p2.pstatp.com/large/23b000650713b259358
这是1942年,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改进中》所做的论述,至今已历时70余年,但是他的思想依然熠熠生辉。 我无意和大师比肩,但这是我学习大师思想的感受和体验。
前期3准备
确定阅读书目
1、读什么书?
读整本书那么重要,有个老师就问,你们读什么书?
说句实在话,从浩如烟海的典籍当中找到适合孩子读的书绝非易事。
下面是我们列的书目:
http://p2.pstatp.com/large/25a0009d6412f8cf435
2、这些书是怎么来的?
一定要做调查。
第一参考海淀区教委中考推荐书目;
第二老师们做了一个书目推荐;
第三是问卷调查,孩子们喜欢哪些书;
第四是家长认可哪些书。
这四大来源构成了我们现在的书目。
3、这些书有什么特点?
我们在选择书目的时候有三大原则。
第一经典性,第二趣味性,第三开放性。
经典性,文学经典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结晶,百读不厌,常读常新。
趣味性,为孩子选择读物得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认知水平。
开放性,我们是动态的文化体系,吸纳每一个新的优秀作品,通过阅读实践,不适合的就淘汰出去,绝对不是一潭死水,这样就形成了我们的书目。
读、思、议、写、拓
阅读课程的整体设计
http://p1.pstatp.com/large/236000977fbca0f53ef
1、规划课时,什么时间读?
有了书目,下一个问题就来了,我们如何规划课时?
第一,先把书分类。共分成四个模块,四个老师每人一个模块,同时开设初一到初二两个学年,四个学期,学生正好完成一个阅读闭合。时间保证,课时3+2模式,每周五节课,三节上基础语文,两节上阅读课,我们有了课上的时间保证。
另外,既然是课程,绝对不是无限制的延展,得有时间限制,所以我们有阅读的时限。800页以上的鸿篇巨制,我们规定六周时间,课上时间六周,二六一十二,一周两节,12课时;300-799页5课时,五周10课时;300页以下两周4课时。
http://p3.pstatp.com/large/236000977fd818688b6
2、“整本书阅读”是怎么阅读?
有了整体规划,有了时间规划,就该考虑:怎么来读这些书?
把书给孩子们放羊,没有节制、引导、调控、管理吗?不是的,我们在考虑如何推动孩子深度阅读时,围绕这五个方面:第一读,第二思,第三议,第四写,第五拓。
“思”是在“读”的过程中思考、品味、揣摩,把自己阅读过程当中生发的问题疏理出来,“议”是消除疑难,分享思想成果,然后通过“写”把我们的思考固化下来,最后深化“拓”展,用更宏大的视野关照这个作者。
3、想好了怎么读,然后如何推进呢?
我们通过课形把它固化下来,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设置一个课形把阅读推进下去,自主课就完成“读”、“思”环节,讨论课和引导课完成“议”环节,写作课完成“写”环节,拓展课和延伸课完成“拓”环节,考虑好了课形就开始实施了。
实施过程中的
5“课”具体措施
在实施的过程中,孩子们留下了非常丰满的足迹。
1、思读课:
先做读书笔记,再梳理问题
这是我们上思读课,孩子们用不同方式做的读书笔记:
http://p2.pstatp.com/large/2610007870831c91ee1
http://p3.pstatp.com/large/257000634543f74bbf4
http://p3.pstatp.com/large/2600007925ffbf90c75
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当中,除了做摘抄之外,他们还疏理出许许多多的问题。
http://p2.pstatp.com/large/25700063457830508a0
http://p3.pstatp.com/large/2360009780544d0d4c7
http://p2.pstatp.com/large/2600007926277075679
这个孩子提到的问题一共是85个,可以说覆盖了《老人与海》每一个角落,穷尽了每一个细节,可见孩子阅读的深度和细致度。
2、讨论课:
把梳理的问题分类,然后课堂讨论
当然这些问题出来,我们也不是弃之一边,老师认真疏理这些问题,看哪些是有价值的问题,哪些是核心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整合打包,通过疏理忽然发现围绕四大问题。
第一,老人为什么老梦到狮子;
第二,第二,老人为什么老念叨孩子;
第三,老人为什么老接到棒球;
第四,他是捕鲨鱼的,为不能不叫老人与鲨鱼,而叫老人与海。
我们把这四个问题投放到课堂上去,进入了讨论课这个环节,每个小组认一个话题讨论分享,然后总结,这是孩子们上讨论课的情景,通过讨论,孩子们消除了疑难,分享了成果。
http://p3.pstatp.com/large/239000e71712721dc35
http://p3.pstatp.com/large/25a0009d6539f140a74
3、引导课:
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对话后,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对话
孩子和书本做了交流,孩子和孩子之间做了交流,师生之间还缺少一个互动交流,引导课就来了,老师在引导课上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http://p3.pstatp.com/large/25a0009d655c5ff93e5
如何激活一池春水,老师的解读有时候至关重要,学生也有阅读期待。
这是我做的《老人与海》的一个阅读指导课,我把圣地亚哥这个人物形象做了我的一个解读分享个大家,引起了孩子们的很大的争论,事实上这是我和孩子们的一个互动和交流。
http://p2.pstatp.com/large/25700063460a8b06481
http://p1.pstatp.com/large/2360009780ee3956ec5
http://p2.pstatp.com/large/257000634632f8eb2f3
http://p3.pstatp.com/large/257000634644f7be8cf
4、写作课:
把分享讨论释疑后的想法写下来,形成作品
和书本交流,同学之间交流,师生之间碰撞,孩子们心中生发了许许多多的想法,我们如何把他心中的想法通过语言固化下来,写作课就来了,所以说在写作课上,孩子通过思考写作,形成了自我认知,这是孩子们的作品,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孩子有了一本阅读感悟笔记,写的非常认真。
5、延伸课:
链接资源,拓展素材,自主选择,探究阅读
写作课结束,这个阅读的链条是不是就断了?还没有,继续延伸,孩子们仅仅立足作品形成的认知,我们觉得还不够深化,我们还需要拓展,因此链接资源,深化拓展,让孩子通过自主选择自己阅读的方式站在更高的立足点上,站在更宏阔的视野上来观察作品,思考作品。
http://p1.pstatp.com/large/25a0009d65f4afb4f71
http://p2.pstatp.com/large/2570006346864f609f5
我们提供了很多素材,有基础性的,像海明威的生平、评价、创作风格、访谈录,还有专业性的,我们搜集一些研究文章打包放到平台上去,供一些有兴趣的有探究能力的孩子选择使用,这样就大大拓展和深化了孩子的认知,也培养了孩子探究精神和能力。
5、展示课:
搭建平台,继续发酵,让思考膨胀
拓展之后,阅读的余波还是要继续让它膨胀,这时候我们想到要搭建一个平台,让孩子在这个平台上继续发酵,所以我们就建立了书山论剑这样一个平台,孩子把自己阅读的一些想法上去晒,展示,这是孩子展示的他的阅读感悟。
http://p2.pstatp.com/large/26100078720cbf6fdea
“整本书阅读”的效果
阅读史成就孩子的精神发育史
通过这一系列的环节,一个学期下来我感觉有了一些阅读效果。
1、构成了共同的话语体系,丰富了语言建构
比如说有的孩子考试失利了,很悲观,一个孩子劝他不要这样,你求助一下腾格里,腾格里是《狼图腾》当中草原子上帝。有一个孩子看到老师生气了,说老师就像个红孩儿,满嘴喷火,浑身通红,名著阅读化成了他的语言建构。有的孩子在期末考试总结里很自然的写到了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不受磨难不成佛。这都是读《西游记》、《老人与海》吸纳的语言,平时他不常用,但是读过之后,语言环境合适就开始调用。
2、从阅读到兴趣,经历了丰满自我的历程
从结束阅读任务到产生兴趣,再到渐渐形成习惯,孩子经历了一个比较丰满的过程。读书是慢工,好饭吃快了会噎,好书读快了会被拒绝,所以我们老师在引导孩子读书的过程当中,还特别注意引导孩子培养兴趣和习惯。
http://p3.pstatp.com/large/261000787220ce094c6
刚开始,把书发给孩子之后,孩子就扛着大脑袋在那儿看,这个时候我们做的工作是什么,老师也俯下身子和孩子一起读,重读经典,再塑灵魂,这是我读《西游记》做的摘抄笔记,我做的厚厚一本,1200多页的书,三周让我拿下,每天晚上我读40分钟的书,认真做笔记,我把我的读书笔记投放到孩子当中,孩子们一片信心,觉得老师能做到,我也能做到,很多孩子和我比这个读书笔记,我觉得这是一种示范和引导。我说老师是触发孩子学习努力的最好媒介,所以老师首先要做好示范,这是我做的三读《红楼梦》的读书笔记,我读《水浒传》的读书笔记,经过我们的示范和引导,孩子们慢慢的养成,我中午时候去偷拍,这个孩子静静的专注的在这儿读书,这个孩子在读《西游记》,另一个孩子就在那里写读书笔记。
3、将孩子学习的经历和生活经验发展链接起来
孩子在阅读过程当中,他对小说情节的猜测,包括对人物命运把握,大大拓展了他的思维。另外,他还能把他生活当中遇到的一些东西和他读的作品有机的勾连起来。
http://p3.pstatp.com/large/23b0006508f0674e4bf
比如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老师你知道大闹天宫之后,孙猴子被装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为什么没有熔化吗?”我说不知道,你讲一讲,他说,“老师炼丹的炉,我看了材料,炼丹的炉是煤炉,溶点是1200度,孙悟空是个石猴,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它的熔点是1600度,它怎么能把它熔化了呢?”我说你是通过化学的方式来解读文学作品,了不起,给你一个大大的点赞。
孩子通过阅读形成碰撞了,和自己阅读,其他阅读形成勾连和链接,我觉得这就是一个阅读功效。
再有一个,我觉得勾起了孩子的生活体验,形成了一个自我教育,孩子们形成了怜悯护弱的情怀,站在更高的角度对狼群的命运做了自己的思考。
http://p2.pstatp.com/large/26000079274c9631992
4、在文学性和科学性的跨越中,孩子形成了独有的学习方式
令我感到震撼的是,这个孩子非常文静,她每每读过作品之后都用诗歌的形式写下自己的感悟,这是她写的最美的鲨鱼吻,老人与海有感。
http://p1.pstatp.com/large/2360009781ee457eb6c
语言虽然明白如画,但是清丽可人,她在用感性、诗意的方式感知文学作品。
另一个孩子不同,他用理性的阳光比较和对比,他研究了《老人与海》的三个版本,版本一二三,他对关键点做了认真的对比,找出了不同,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英语好,一定要读原著,千万不要读译文,因为译文良莠不齐,这培养了孩子比较、推测、归纳、演绎,理性的精神。
http://p3.pstatp.com/large/2610007872d23d9fd39
http://p2.pstatp.com/large/2600007927e242329d3
http://p2.pstatp.com/large/25a0009d66f0cfd4060
这个孩子提出质疑,《狼图腾》不满意的地方摘出来加上一句评语,把《狼图腾》骂的狗血喷头。再一个这个孩子专找《西游记》的破绽,找了十多的破绽,这都是批判性的思维,他的鉴赏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http://p2.pstatp.com/large/23b0006509c845611e0
http://p3.pstatp.com/large/260000792887df8b9f3
5、呈现出精神成长的明显轨迹
更令我们可喜的是孩子显示出精神成长的轨迹。著名学者(朱永新)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http://p3.pstatp.com/large/2570006349633d7fb7e
这个孩子说每一次阅读都是一个思想的冲击。这个孩子说去读一读《老人与海》、《狼图腾》、《西游记》、《悲惨世界》,一定会觉得郭敬明是何方小妖,他一览众山小,读了这些经典性的作品之后发现有些网络小说就不算什么了。这个孩子说我的内心深处好像有一个精神的情人,他就是海明威,就是一匹有血性的狼,就是战天斗地的孙悟空,就是执着如一的弹琴瞎子,他有了精神的偶像......
http://p2.pstatp.com/large/2360009784656cefe6a
http://p2.pstatp.com/large/23b000650c2ee3cdf65
在我心中,“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http://p3.pstatp.com/large/239000e71afe1660eec
阅读大潮下
老师该何去何从?
孩子们都在读书了,语文老师干什么?
我们以前总是出题、练题、做题、讲题,现在我们的角色要转变了,孩子们都站在了知识的高地上,你还站在洼地里,怎么办?我觉得老师非常危险,对一个老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
我现在深深感觉到,只有做一个读书人,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对话中的首席,否则老师这个职业进退无惧了。
通过读书,对老师形成了一个既有的冲击。
这是整体的颠覆和改变!
这是知识的重构和改组!
这是化蛹为蝶的镇痛与新生!
我们不畏惧,不退缩,勇敢的去拥抱这场革新带来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