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教育封面人物:北京市育英学校于会祥校长

标签:
e在我心北京育英于会祥 |
分类: 2011级78班 |
海淀教育封面人物:北京市育英学校于会祥校长
http://www.yuying.org.cn/yuying/html/files/2014-11/24/20141124164300184206417.JPG 什么是学校 北京市育英学校 |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教育”是这一定义中的关键词汇,也是学校这个组织机构的应有之义。因此我们要对“什么是学校”做出具体的阐述,应该先追问教育的功能是什么?具体到学校来讲我们应该怎样去实现教育的功能?我想:对这两个问题的阐述即是对“什么是学校”的回应。
劳凯声先生在《普通教育学》中指出:“教育的功能之一是促进人的社会化;功能之二是促进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学校,我们既不能过分关注学生个性特长培养,也不能只注重对学生社会化的促进与引领,必须兼顾这两个功能,不可偏废。因为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看,学生将来必须能够融入社会,才能彰显自己的个性特长。人的社会化是其个性特长培养和发挥的基础。
关于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内涵,我的理解是: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二,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第三,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第四,着眼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例如:合作能力是当下和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基本能力。因此,育英学校将育人目标确定为“培养行为规范、热爱学习、阳光大气、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国家栋梁”,这一目标的培养、实现过程也就是我们对“什么是学校”的理解过程。
学校应该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
重视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熏陶作用
刘易斯•芒福德在谈到美好的环境对居民的教育作用时说:“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教育是以后较高形式教育的最根本的基础……哪里缺少这样一种环境,哪里即使是合理的进程也会半窒息:言辞上的熟练精通、科学上的精确严密,都弥补不了这种感觉上的贫乏和空虚。……因为环境比正规学校更能经常起作用。”刘易斯•芒福德强调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美是人的道德财富的源泉。……学校的任务就是在孩提时期在身心系统幼年期,使得美成为德育的有利手段。”
在这一思想引领下,育英学校明确了环境设计的基本定位:即育英的校园既是为师生提供学校整体的形象设计,为师生提供生活的物质环境,也是为师生提供精神家园,让校园因为充盈高品质的文化内涵而更美。
为此,从2011年开始,学校修建了7个广场:包括2个体现育英特有的红色系列的广场:江山社稷广场和校史广场;以及5个用校园植物命名的广场:银杏广场、山楂树广场、白玉兰广场、碧桐广场(校友广场)和翠竹广场,以体现学校绿色、生态的校园环境建设理念;还修建了5个花园,分别以学生喜爱的“育英梦”来命名:即听梦苑、筑梦苑、圆梦苑、追梦苑、逐梦苑。同时,学校还对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做了重新设计和改造:小学部广场上设计了专门供小学生玩耍攀爬的人造小山;图书馆前的松树树围,被设计成上下两层的木质写字台兼靠椅;校园里的石头连廊全部换成了木质的,让学生在冬天坐上去不再冰冷;学校世纪之林里,用整块石头雕刻成精美的棋桌、白石沙代替了原来丛生的杂草,学生可以自由出入其间,快乐嬉戏;小花园内的环岛改建成了森林音乐广场,圆形的平台、梯田式的座椅,使这里成为学生展示才艺的舞台;围绕山楂树1米多高的围墙被改造成50公分高的座椅,学生可以坐在山楂树下谈古论今……富含美丽元素和教育要素的校园,引得学生们在这里探索、游戏,乐此不疲,流连忘返。
美的环境更需要教育者美的教育行为
学校的教育不仅仅体现在环境建设方面,更多的还要通过教师自觉的智慧的创造性的教育行为来体现、来实现。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激发、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智慧,是学校管理者必须思考解决的问题。为此,育英学校建立了“扁平化-矩阵式”的管理机制。
也就是说,对于学校而言,校长做好思想引领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校必须要树立依靠教师来办学的价值取向。“扁平化-矩阵式”管理就是充分相信教师、依靠教师、挖掘每一位教职工工作潜能的管理方式。三年的实践证明,“扁平化-矩阵式”管理压缩了组织层级,减少了无效劳动,让师生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得以回应。学部与学科共同对教育教学质量负责、各有侧重、协同作战。全校教师形成了这样一种责任共识:每一个人都要对学校整个事业负责,对每一位学生负责。
此外,育英学校还梳理出了塑造最美育英教师的“教职工行动准则十条”:
1.与新中国一起走来,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学校的利益高于一切。
2.敬畏制度,规范管理;对岗位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
3.关心学生,细致入微,教师应该主动承担起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责任。
4.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必须通过恰当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
5.要靠人格和学识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热爱。
6.教师的教学业绩就是表现在学生身上的成长。
7.接受一次挑战,就是一次成长的契机;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懂得解决问题才能进步的道理。
8.注重沟通、交流,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沟通交流的。
9.关心同事,传递赞美,为别人的进步成长高兴喝彩。
10.包容不同的个性,原谅尚有的缺憾;减少抱怨,以阳光的心态待人处事。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就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对学校教育来讲,生命的气息就是爱的气息。一个温馨的、充满生命的校园有助于培养有爱心的学生;生命的气息就是美的气息。一个美丽、充满生命的校园注定能够培养出真善美的学生。“扁平化-矩阵式”管理和“十条”体现了育英学校的精神追求与教育信仰,有利于营造简单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和美的教育氛围,自然而然的向学生传递着生命的气息。
学校应该是学生的学校
学校是谁的?从教育的角度看,我认为,学校应该是学生的。所以,在育英学校每一个人的心底里都有这样一个清晰的认识:育英学校是育英学子的学校。基于此,如下的三个概念更是在育英人的概念系统里变得越来越深刻:
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
身心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出现这样那样或有意或无意的错误,是完全正常的事情。学校、教师评价学生的过失,不可以用评价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应该站在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充分考虑其可塑性。学生犯了错误,应当考虑如何使其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补给”,而不是在学生头上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
学校是学生的学校,是为了让学生受到良好教育的地方。学校和教师应建立面向学生的思维方式,尽可能的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并想办法去满足。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要从服务学生的角度处理,既要使问题得到解决,又要使学生认同、接受、满意,以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允许学生犯错,帮助学生改错,这样学生才会更健康的成长,这样,学生走向社会后,才会少犯错或者不犯错!
学校是学生寻找伙伴的地方
人都生活在群体中,这个群体往往由志同道合的伙伴组成。学校这个组织形式的存在,客观地为学生结成不同的伙伴提供了环境。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也应该是学生寻找同伴、学会交往和合作的地方。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到学校来不仅仅是向老师学习,某种情况下,学生在伙伴中得到的成长有时候比老师的教导还要多。学生能够在这种伙伴关系中不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发展自己以及超越自己。
在美丽的育英校园,有12年一贯制的学生同在一所学校里,这正是同伴教育的独特资源。因此,在育英学校,悄然的实施起了“成长伙伴计划”,用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例如:三至六年级的“伙伴携手——寻宝乐”趣味运动会,小学生跑进了中学生的教室、实验室去寻宝,大同学要照顾小同学,就连奖品如何分配都要协商解决;六年级140名学生参加了“学生互助就餐计划”,作为学长照顾三年级的学弟学妹们用午餐;四年级和七年级、五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结为成长伙伴,以大带小,以小促大;高一年级的学哥、学姐走进了小学一、二年级学弟、学妹的课堂,成为志愿小老师……这些打破班级、年级界限的成长伙伴行动,就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地结交适合自己的伙伴的机会,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拥有那宝贵的生命的相遇。
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前的实践基地
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经之地,必须让学生在这里有经历,并且允许他们犯错误。学校教育就是要努力让校园里的教育元素丰富起来,让更多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受益。
基于这样的思考,育英学校将颜逸轩水吧、印天下复印社都交给学生经营,自负盈亏,让他们亲身体验商业经营的苦与乐;组织学生到“育英农场”的种植园里去劳动,让自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感受了农耕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为一至六年级学生开设棋类课程,培养他们坐得住、会谋划、会决断的品性;成立少年文学院、少年艺术书院、少年国学院、少年科学院、少年经济学院、少年社会学院等六大学院,使学生在校园实践和活动中汲取智慧、涵养品性、锻炼才干;并去掉学校荣誉墙,建立“育英时评”,让“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让“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一切的一切,使得育英学子自由舒展着身心、积累着交往的经验,培养着健康的情趣与高雅的品位,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改掉了独生子女身上一些普遍存在的性格缺陷,养成了阳光、大气的育英品格,这也正是育英学校不断追求“做最有价值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应该是学生放学后仍想继续留下来的地方
办一所学生放学之后不想回家的学校是很多校长的教育理想,但要实现这个理想需要很多理由,其中最最核心的是学校设计的课程时时牵连着学生的心。
2011年,育英学校走上了以“聚合各学科课程育人效力”为宗旨的课程改革之路,在近3年实践的基础上,于2014年初步完成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即以“基础课程、修身课程、发展力课程为三大支柱的,满足全校1-12年级学生综合发展为宗旨”的“育▪英课程”体系,用以引领学校的整体课程建设与实施,从而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行为规范、热爱学习、阳光大气、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国家栋梁。”
基础课程指向国家课程校本化,强调“双基”的落实。基于此,育英学校对国家课程进行了内容整合与融通,在体育、英语、科学、艺术、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进行了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建设与育人模式的探索。
例如: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学校将1—12年级划分为“5—4—3”三段,每个学段集中学习一项体育技能,通过学习培养兴趣,提高基本技术学习,培养学生掌握三项基本技能。技巧运动校本课程以2年的兴趣培养,2年的基本知识、技术学习,1年的综合技术、技能学习,不断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6-9年级为第二学段,6年级的教学内容参照7年级的教学内容及评价方式。7-8年级继续深化终身体育课程,以游泳和篮球为主要衔接项目,拿出1课时+1节课外活动的时间采用选项教学模式。9年级以任务为驱动,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10-12年级为第三学段,遵循国家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采用学分制的评价方式开展终身体育课程。
修身课程
修身课程指向学生人格品性的培养。在学生成长最重要的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对其教育的两个指向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建立明确的责任担当意识。实现前一个指向的做法是构建并实施了“育英学校阶梯性行为习惯培养目标”,明确了1-12年级每个学段应给具备的良好行为习惯指标及具体内容;实现后一个指向的做法是制定并实施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自主管理评价方案》,旨在引导每一位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会担当,学会负责任。
此外,学校还在氛围营造上做了重点关注和打造,通过凸显我国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浸润与熏染,来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开发出与之相匹配的一系列的修身课程。例如:从踏入校门的第一天起,育英的学生就被浸润在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学校的问道路,由古代66条名言组成,这是学生入校第一课。问道路的顶端是江山社稷石,这是学校标志性文化符号,寓意为育英师生要关心社稷,勇于担当。学校东侧的西翠国学书院,其梁、廊彩绘均选自感恩父母及一些英雄人物的传统经典故事,移步换景,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点滴精髓蕴涵其中。校园里“琴、棋、书、画”和中国传统“六艺”的景观,时刻陶冶着学生的性情。此外,学校的9栋楼也分别用孔子的“九思”——思明、思聪、思温、思恭、思忠、思敬、思问、思难、思义来命名,以期用其中蕴含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警醒学生。
发展力课程
发展力课程指向学生动手、创造能力的培养。基于对未来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思考,育英学校开办了国内中学首个经济学实验班,开设了适合中学生学习的经济学课程。这是一门涉及数学、政治、地理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由社科院经济学博士及中德证券、光大银行的专家和北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多所名校的经济学家为学生授课。课程在满足学生学科教育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除此之外,学校还依托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大学先修实验室和20间综合创意教室,开发了丰富多元的基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校本课程。
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这是育英学校课程建设的又一指导性原则。为此,学校在初中预备年级(六年级)、七年级、高一年级均实行自主排课,学生进行选课走班,这是对因材施教思想的有力尝试,更是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对自己负责的积极探索。
育英学校近3年的发展变化说明学校必须坚守课程的育人功能定位,并且不能窄化了课程改革。如果抛开这一点,即便中高考升学率再高,学校教育也会存在明显缺陷。作为办学者,如果被太多功利所裹挟,整个学校就会被带入一种迷茫和摇摆不定的状态,这是学校教育最不该发生的事情。
纵观学校发展历史,学校教育不可能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但它一定有自己不可替代的功用。学生是一个个生命个体,也是社会中人,面对未来,除了知识之外,他们还有许多能力需要习得,许多品质需要涵养,这是任何其他一种教育方式都无法完全替代的。因而学校教育必须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有大作为,这才是学校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