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走走】走马观唐安古寺2020-04-07
| 分类: 雪泥鸿爪 |
唐安古寺几经迁建,现在迁往了荆门城北的子陵宝马山。是日下午,专程作个“走马观”。
我的印象中,唐安古寺最早建于唐朝,始建于荆门象山东麓,名为“广德寺”,明朝年间曾易名为“福安寺”,清末民初被毁。1997年在原址附近的雨山之巅重建,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还未完全峻工的唐安古寺被挤出了中心城区,于2011年迁往现在的子陵宝马山。如今的唐安古寺,已是一座有着“千年古刹”历史背景的全新的佛教圣地,在规模上可能是历史上最恢弘大气的了,相信它的明天会香火鼎盛,越来越好。

我很喜欢这六句“唐安精神”:在尽责中求满足
在新唐安古寺山门右前方,有3棵古老的麻栎树,据说是该地的村民的老祖宗从荆门雨山迁陟此地时,从雨山移来的树种,几经时代变迁,还是双木成林,3木成森林的并排保留着这3棵古树;而唐安古寺碰巧也从雨山土地置换到这里,真是巧合的迁至缘分!曾有风水先生说这里是:“宝马溪中饮水,林灵并茂之地”。巧的是,古有白马驮佛经到白马寺,今有唐安古寺土地置换发达于宝马山下的宝马泉,似乎是百年前由雨山移来的古树打前站,现在唐安古寺从雨山迁来报答宝马对传佛的机缘与敬仰!
“百度”唐安古寺,词条很多,特归纳整理以备存之。
唐安古寺迄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据《荆门直隶州志》记载,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莱公禅师在象山东麓(即现在龙泉公园的盆景园内)始建“唐安寺”。尉迟敬德任江陵总管时,朝廷为表彰该寺德化一方之功,遂命名为“广德寺”。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易名“福安寺”,清初又沿袭旧名“唐安寺”。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适逢康乾盛世,荆门州牧舒成龙主持修缮该寺,不仅把寺院和佛像装饰一新,而且还在幸存的千年古柏四周加筑玉石护栏,立碑亲书“唐安古柏”四字以示纪念,寺名也更名为“唐安古寺”。自此,“唐安古柏”就成了古城荆门著名的八景之一。
清末民初,由于战火四起、民不聊生,唐安古寺终因年久失修而毁于一旦。1997年,在荆门市有关部门的鼎力相助下,妙微法师发愿在离原址不远的雨山之巅重建唐安古寺。经过广大僧人和十方信众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不仅使这座千年古刹得以重现,而且逐步完成了大雄宝殿、念佛堂、斋堂、藏经阁、山门、道路、桥梁等基本建设,寺院规模和佛教活动及影响也远远超过了历代各个时期。
2011年初,妙微法师又在东宝区子陵铺镇的宝马山一带重新选址筹建唐安古寺。相传东汉初年协助刘秀打下江山的名士严光,号子陵,功成名就后曾在这座宝马山中躲避封赏,并留有遗迹“子陵洞”。后来,人们就在这里建了一座草庙以纪念他的高风亮节。现在,经过五六年的艰苦建设,一座全新的唐安古寺又在这里巍然崛起并初具规模。
新唐安古寺位于荆门城区以北约10公里处,自驾车或乘19路公交车,沿老207国道向北行20分钟或40分钟左右即到子陵老街。然后,再顺着乡间公路西行2公里即是。这里,四周花草葱茏,古木参天,溪流淙淙,鸟语宛转。进入寺内,两侧宽阔的放生池波光粼粼,钟鼓楼左右对峙、巍然高耸。中轴线上的天王殿、大雄宝殿画栋雕梁、气势恢宏,殿内的释迦佛和诸位菩萨、天王雄伟壮观、金碧辉煌,十八罗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还有前后左右的地藏殿、客堂、藏经阁、斋堂、观音池、济公泉等殿宇和景点也日趋完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