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之气候(第三课时)教学反思
(2016-12-10 21:29:12)
标签:
教育 |
分类: 地理教学 |
刚接到上课任务的时候,有点紧张,有点彷徨,毕竟高中老师对于初中地理内容不太熟悉,而且手头也没有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抵达酒店后,见到了同学们,并从黄洁端老师处拿到了教材,心始定。经过一天的思考梳理后,初步把上课的思路确定下来。本节内容有两个大的框题,每个框题又有几个小的知识点,知识点相对较多,而且重难点知识比较集中,教材里活动也比较多。所以,要在四十分钟的一节课里把内容讲好,难度确实不小。但不管怎样,整节课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于是我决定以课堂活动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分析、表达能力,通过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得结论。既教给了学生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由于个人课件制作能力的限制,课件的制作得到陈育英和黄洁端等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当然,回头再细看时,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或者说,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而这些问题改善后,则整节课的效果恐怕又大不相同了。主要问题如下:一、重点不够突出。本节内容的重点应该在影响中国气候的季风部分。应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来重点分析季风的概念、成因及冬夏季风的性质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本节课由于前面内容耗时过长,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还不到位。二、难点没有充分突破。本节难点在气候类型特点的分析和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但本人在上课过程中,感觉对这些知识的深浅把握不好,致使难点突破不佳。三、语言表达方面,不够精炼,尤其相对于肖老师的通俗易懂、极尽生活化的表达方式,还有很大的差距。四、提问时,有效性、针对性不强,无效提问现象明显。五、课件制作,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知识点的衔接过渡显得生硬,不够自然。六、对整体内容的掌握不是很好,对教材内容及活动材料的取舍不够合理,缺乏自己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