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人教社2012年版初中地理(七上)教材修订特色
(2012-12-12 20:21:00)
标签:
教育 |
分类: 地理教学 |
评人教社2012年版初中地理(七上)教材修订特色
摘要:人教社2012年版初中地理(七上)教材具有不少修订特色,本文对比2001年版教材,从结构体系、内容体系、值得商榷的问题三方面详细分析了2012年版的变化及其意义,提出了笔者的感受和思考。
关键词:新课标;教材;教学
2001年版教材中不少图片只有编号没有图名,2012年版则每组或每幅图片都有编号和图名,使主题更突出,还方便查阅。
2001年版教材的每一节内容紧接上一节内容,没有严格的重起新页。2012年版的每一章、每一节都从新的一页开始,字体、排版也略有调整,整个页面更美观大方,清晰醒目,也方便学生阅读。
2012年版教材的每一节的篇幅调整得大致相当,一般2—3个框题,每个框题后2—3道活动小题,大体用2—3节课。结构美观统一,大大方便了教与学、和配套练习的编制。而且,因为每个框题的知识点、重难点都大致相当,后面的活动也变得更具针对性。
在调整篇幅时,有不少知识点由原来的活动位置调整到正文里。比如五大基本地形的特点,大洲分界线,板块的张裂和碰撞运动,卫星云图和常用天气符号,等等,这些常考的知识点由活动转移到了正文框题,而原来正文里的一些繁难偏旧的内容则删除,有利于师生理解和把握教材。
有的长篇幅、多重难点的章节则独立开来,甚至另成一节。比如2001年版的第一章第三节《地图》,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觉得,地图作为地理教学最好的工具,这一节有太多的重难点,知识点间的跳跃性也太大,要讲清讲透这节内容,仅仅依靠教材那点材料是远不够的,老师要补充材料,还要调整顺序,而且需要3节以上的课时,极难把握。2012年版教材则把原第二框题的“地形图的判读”单独抽出,列为第四节,补充进去一些内容。一方面,第三节由框题一“学会阅读地图”顺理成章过渡到框题二“选择适用的地图”,知识点间的联系更紧密,教材的体系感更强了;另一方面,第四节分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三个框题,主题简洁明了,难度层层递进,大大突出了地形图的重要性,无论是教师讲授还是学生自学,操作都更为简单。
3、讲求标题语言的工整,主题更突出
每一章、节和框题的标题是该段内容的提炼和浓缩,2012年版的大小标题更讲究和谐美、简练美。如2001年版第一章第三节《地图》三个小标题分别为“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从地图上获取信息”,2012年版该节更名为《地图的阅读》,与其他几节的标题形似,里面包含两个小标题为“学会阅读地图”、“选择适用的地图”,各标题更现工整和谐,对框题内容的概括性更高。
又如2001年版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三个小标题分别为“气温与生活”、“气温的变化”、“气温的分布”,2012年版该节更名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包含两个小标题为“气温的变化”、“气温的分布”,细节的变化凸显出教材的精益求精和科学规范。虽然“气温与生活”没有单独一框题,但地理的生活性在整本教材中处处可见。
这种和谐感还体现在活动设计里。如活动“认识纬线和纬度”与“认识经线和经度”,活动“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与“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等等,从活动要义到题目设计都相互呼应,既达到了检测全面、深化重点的活动目的,又给人和谐美的感受。
遵循新课标的理念,在关注学科核心概念的同时,注重学生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2012年版教材的整体知识结构、内容组合无大变动,但更精雕细刻,在表述方式、选图选材、活动设计等方面力求严谨科学,更加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
1、注重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发挥教材的指导作用
2012年版教材中,内容变化最大的是绪言《与同学们谈地理》,由2001年版的两框题——“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变为三框题——“地理课学习些什么?”,“学习地理有什么用?”,“怎样学好地理?”从结构到内容都有大修改。笔者认为,2012年版更清晰简练,教材的指导作用更明显,能充分体现地理的有趣有用,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
在2012年版教材中,随处可见这种能体现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小变化。再如《世界的气候》一节增加阅读材料《柯本和他的气候分类法》,增加活动“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一般方法”,等等,突出学法的指导。
2、注重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内容衔接更流畅,表述更完整
为了更好地契合新课标,2012年版教材更注重系统性原则,根据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对部分内容或拆分或整合或增补。如2001年版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纬线和经线”是作为其中一个框题,纬度和经度是放在该框题下的活动中的。以前笔者每讲到这里,总觉得思维不顺畅,不好把握重点。2012年版则把“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并列成两个框题,还分别顺势增加低中高纬度的划分、经线圈的定义这两个新知识点。因为内容衔接流畅,符合思维习惯,讲起来层层递进,顺理成章。所以,虽然知识点增加了,反而觉得简单好理解了,还为后面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半球的划分等学习埋下伏笔。
再如 “地球的运动”一节,一直是教学难点,2001年版的寥寥数小段文字实在让学生难以理解。2012年版多了好几段文字,还增加了晨昏线的提法,看似学习负担加重了,其实这些增加的文段是对图片或概念的解说和深化,如新增阅读材料“回归线和极圈”,结合太阳直射情况,说明地理概念的由来,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有助于形成并理解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晨昏线在地球“昼与夜”里也是呼之欲出的,增加的内容使教材整体性更强,有助于学生理解,却没有加重学习负担。
难点《世界的气候》变化也较大:把天气和气候合在一起讲解,还增添了多段完整简明的文字解说,增加了生活实例,增加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等,使知识点间过渡自然,突出了地理事物的规律性和差异性,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
3、降低教材难度,表述更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
在文字表述时,减少使用专业词语,修改晦涩的语言表达。如把“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改为“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太阳总在地平线以下”改为“太阳终日不出”;把“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地图的基本要素”改为“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阅读地图应当明确这些‘语言’的含义”,等等,语言平实简单,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
4、消灭讹误和歧义,图文更精炼严谨,具有时代性
与时代挂钩,删除过旧的内容,引用最新例子、标准和数据。如删除活动“冬季,北京人和大白菜”;风力划分由13级修改为18级,原来有争议的东风7级,删除了7级两字;空气污染指数更细分;世界人口数量和增长率等数据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