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我们即将失守的家园。
(2016-10-31 08:13:50)
标签:
时评文化 |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村落,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曾经人口繁盛,百业兴旺,老有所养,幼有所乐,虽然物质生活还很艰苦,但是因为刚刚实行生产责任制,大家都满怀希望,认为好日子就在前方。
人都活在希望中,希望使人精神焕发,做起事来也干劲十足,认为前途光明,幸福感也就大大提高。这次回家,在村子里早已感受不到以前那种充满希望的朝气,到处显得死气沉沉,虽然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幸福感却没那么强烈。展望未来,诸多不确定的阴霾笼罩人们心头。
老人们回忆起30年前的人口,1985年刚分产到户不久,村里人口共有132人。这些人中,老中青搭配合理,青年一代差不多占据半壁江山,那时感觉未来光明无限。
目前,按照村里有土地的人口来算,排除通过高考等渠道进城定居的人,共有126人,可长住村里的只有54人。这些人中基本上以老人和小孩为主,如果只算老人,则他们平均年龄均超过60岁,都不合适外出打工。另外72人,绝大部分都到广东、海南等地打工,其余两家则在附近镇上做生意,有一家人已是国家干部,彻底脱离村子,但在村里还有田地,还享受国家的农业补贴,还有一家在国外稳定下来,也从没回乡,似乎还有回家的打算,因为村子里集资修建自来水设施,他家还参与捐款。
老幼相守的村子,人们无希望所寄。老一辈即使无可奈何,也已习惯故土。小一辈只不过暂时寄托在这里,呆到十五六岁,也开始东南飞。
外出的人,有的寄希望于回家养老,一般都利用多年的积蓄,回村建房。还有一部分80后,连回家养老的念头都没有。他们利用几代人的积蓄,在县城或镇上买房,有的还只住30年的廉租房。农村确实早已不是衣锦还乡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