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育儿文化 |
教育首先从娃娃抓起,学校教育才有继承性和连贯性,学生每个时期所接受的教育跟家庭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失去其中任何一环,都会导致教育失败。现在的家长都不重视学生的家庭教育,他的孩子不好或者学坏,就将矛头指向教师,这显得十分荒谬和愚昧无知。其实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以及对孩子的影响大大的超过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比例如果要分成的话,就是七比三,家长占七,教师占三,甚至更小。不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而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管教的家长”。
首先,家长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老师是从家长手中接收受过家庭教育的孩子,他们只能算是孩子的第二任老师。不论家长有没有意识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所有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因素都跟家庭教育的影响有关,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可以决定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无知的家长则直接毁了孩子的前途。
从人的发育过程来说,脑神经的发育有几个特殊的发展规律,成为孩子生长发育及成熟的天然的驱动力,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关键期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成长时期。只要错过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这个概念是从奥地利著名的动物学家劳伦兹在研究小动物发育过程中发现的“印刻现象”引入,“印刻现象”
是指小动物出生后一个短时期内,具有很容易生成的一种本能反应。如追随对象、偏爱对象、对象消失时发出悲鸣等。印刻只有在小动物出生时一个短时期内反应,劳伦兹把这段时间称为“关键期”,“关键期”时间非常有限,各有迥异,如小鸡的印刻关键期是生后10-16个小时;小狗的关键期是生后的3-7周;小野鼠的关键期是睁开眼和能听之后的10天内。如果小猫在睁开眼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和鼠一起生活,待成年后即使在饥饿状态下也不会吃鼠,小羊生后十天内由人抚养,以后永远不会合群。
“关键期”引用到儿童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在语言和感知方面的发展,正如经典案例: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一个山村里人们打死大狼后,在狼穴里发现两个狼孩,大的八岁叫卡玛拉,小的两岁叫阿玛拉,被送进孤儿院由辛格夫妇抚养。
阿玛拉在第二年去世,卡马拉活到十六岁其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幼儿的水平。1929年辛格在他的《狼孩和野人》一书中,记载他们被教化为人的经过。刚发现时她们的生活和狼一样;卡玛拉经过七年教育,才掌握45个单词,只会说勉强的几句话。为什么教化过程要失败?德国老卡尔威特曾经讲过“教育的威力远比普通人想象的强大,如果从孩子生下来的时候算起,就对他们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那么就能把他们培养成智力优秀,才能卓越的孩子。”孩子的成长除了具备发展的物质条件,环境和教育是孩子发展的重要条件。有怎么样的环境,进行怎么样的教育将对孩子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人出生前几年里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什么基础将影响其一生。这也证明了错过孩子语言发展的敏感期,教育条件再好,效果也微乎其微。如果在关键期还会改变人的本能。
狼孩之后,人们还发现过熊孩、豹孩、猴孩以及绵羊所哺育的孩子,都有狼孩一样大脑发育迟缓。事实证明早期教育及时、及早介入孩子正常、健康生长发育的过程,是必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第二是“敏感期”和“最佳期”,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错过敏感期或最佳期,学起来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主张,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两种内在的动力,引导孩子努力的达到成熟,这是一种儿童趋向成熟的冲动力,儿童借助这种内在的敏感能力,发展自己对复杂环境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他把敏感期的解释为儿童生长阶段中某些时间范围内只对环境的某一项特质专心,所以儿童在这个阶段产生特别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狂热,直到内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消失,孩子不需要任何理由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兴趣,不厌其烦的反复、学得快、效果高。
在整个人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0-6岁间有许多的敏感期,如:感官的敏感期;(0-6)其中两个月是视、听、味、嗅、触等感觉训练的最佳期,六个月是多种食物口味和学习咀嚼的最佳期;三到四个月是翻身能力发展的最佳期;七到八个月是爬行能力的最佳期;十一到十二个月是独立行走能力发展的最佳期;一周岁内是急切的以双手和舌头探索环境的敏感期;出生八个月到八岁是语言的敏感期;两到三岁是口语学习的关键期;出生到两岁是行走的敏感期;一岁半到四岁是微小精细动作发展的敏感期;两岁左右占有欲的敏感期;两到四岁是秩序的敏感期;两到五岁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敏感期;两到六岁是空间知觉的敏感期;两岁半到六岁是社会规范的敏感期;三岁半到四岁半是书写的敏感期;四岁半到五岁半是阅读的敏感期;六到九岁是文化的敏感期;
大脑发展的速率、大脑神经网络的建立和孩子发展的敏感期,急切的呼吁及时、正确、科学、丰富的教育、既及时、及早、及高,以此来满足孩子生长发育的正常需要。因此,早期教育的发展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必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由上面的知识可知,一般而言,孩子入学的时间一般在六七岁,也就是说他们到学校接受教育的时候,他们的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早就过了,家庭教育铸造孩子的性格,性格定型之后,要去改变学生的性格很难,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而作为第二任的老师是从家长做为第一任的教师手中接收过来的。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也就是说腐烂的木材无法雕琢,粪土似的墙壁无法粉刷。当第一任教师,将他们的孩子搞残成朽木的时候,老师怎么雕呢?把他们的孩子搞成粪土之墙,老师怎么粉刷?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学生,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孔子都那样,可以说老师的责任也就到处为止。
再举个镇级的中学作为例子,因为镇级中学在所有中学的数量比例上具有代表性。以广东省吴川市张炎纪念中学为例,加以抽象理想的计算,学生从小学开始到高三毕业,老师数量不变,学生数量不变,全校学生2850人,全校教师117人,那么117*12年/2850=0.492。这个0.492代表什么呢?代表在十二年中,每个学生得到所有教师的精力付出,按时间来计算,只有0.492年。我们姑且忽略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付出,就是7年比
0.492年,两个家长就是十四年,那样更不得了。在这里将责任分成十五分的话,家长负的责任就是十四分,而老师负责的只有一分,而我前面所说的家长负起七分,老师负起三分,是考虑到老师本身的职业素质因素和教育的质量,因此只有7:3的比例。
如果再加上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各种各样的因素,那结果如何呢?究竟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观念正确,还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管教的家长”的观念正确?相信答案一目了然。
我还在学校实习的时候,就有一个老教师教导我,很多学生已经形成某种陋习,你不要以为自己的能力很大,事实上无论你怎样做都是徒劳,他们的家庭环境早就铸造她们的性格,而且他们的家长也只是希望他们顺利读完初中就行了。如果他们不要太高的期望她们有多大的进步,有些许改变就不错了,尽力就好,不要责怪自己。我沉默不语,自知回天乏术,只能尽力而为。无知的家长,醒醒吧!别让自己的无知毁了孩子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