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心的方法

(2022-09-08 14:59:37)

人人都会生病。为什么会生病呢?


病是相对不病而言的。就正邪来说,正气为不病,邪气则致病。中医以正为本,以邪为标。事实上,只要正气健旺,即使有点邪气,也不会表现为疾病。


中医以身为标,以心为本。身病源于心病。


所以说,正心即能防治疾病。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正则五脏六腑皆安。


正心是治病大法。


那么,当如何正心呢?


01

意诚则心正



《大学》讲:“意诚而后心正”古贤通过诚意来正心。


《大学》中阐发了生活中常见的“四不正”:


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忿懥、恐惧、好乐、忧患都是由心所生之情志,其影响到心,使心不能正常发挥统率五脏六腑的功效,导致疾病的产生,即心不正则身不健。


02

安心则心正


人之所以会生病,缘由心不正。


心者,本也,身者,末也。


身病源于心病。正心即能治病。


要想正心,先需使心安和。凡是疾病,必有心结。


若能通过感恩、反省、忏悔、认不是等方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么,就能打开心结,使心神得明,内心得安,脏腑气机自然能恢复到正常功能。


03

行五常则心正


 儒家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常对应五脏,仁应肝,义应肺,礼应心,智应肾,信应脾。做好五常,即能安和五脏。


心者,神之本;心火者,君火也,君火以明。五常之中,礼应于心。


守礼即能正心。若能明五常之礼,使心神安而后五脏自平。


道如水,总是流向低处,所以,要放低自己的心,谦卑则道生。


需知“傲慢高山,不生德水”。低调做人,谨守本分,五常能明,则心自能正。


04

去除五毒则心正



怨恨恼怒烦为五毒,五毒应于五脏,亦伤其五脏。


怨伤脾,会造成胃脘疼闷、胀饱、噎膈、上吐下泻、胃虚、胃炎、胃溃疡、胃黏膜脱落,甚至胃癌等疾病;


恨伤心会造成冠心病、心肌炎、心积水、二尖瓣狭窄、心肌梗塞、癫狂失语等疾病;


恼伤肺会造成气喘、咳嗽、吐血、肺虚、肺炎、肺结核等疾病;


怒伤肝会造成头晕眼花、耳聋、牙疼、嘴斜眼歪、中风不已、半身不遂、肝胆病;


烦伤肾会造成腰疼、腿酸、肚腹疼痛、腰间盘突出、腰椎结核、股骨头坏死、糖尿病,以及尿毒症等疾病。


比如,怨人则脾病,要想治心病,先要不怨天,不尤人,找自己的毛病,看别人的好处,这样心境平和了,自然也就能不怨。


当五毒郁滞时,心神即被蒙蔽而不明。


要想使心神重明,就要使君火复明。此时患者需要适当地宣泄一下负面情绪,就如雷雨一样,雨过才会天晴。宣泄之法,往往会大哭。而之所以会大哭,因为找到了他人的好处,认清了自己的不是。


05

致中知,心自正


《中庸》强调: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里的“中”,即心,即心正。


当一切可喜、可怒、可哀、可乐之事来临时,能保持心如止水,不生嗔念,用积极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自然可以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境界。若能达到这一境界,当然不会生病。


我们作为普通人,即使达不到这一境界,也当退而求其次,争取能适时适地消除负面情绪,这样也有益于健康。


何谓“和”?


《广韵》释为“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即是顺应和谐中正的心理,没有怨恨恼怒烦。内心若能中正平和,那么疾从何生?病从何来?


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要树立起良好健康的心态,一方面可以从源头上防止消极情绪产生,真正从根本上杜绝疾病发生;


另一方面,即使已经患病,也要保持心态安和,使心正,有助于疾病早日康复。


对于病人而言,若能做好以上五点,那么,其心必正,其病必除。除病时,机体自身会通过汗、吐、下三种渠道将病邪排出体外,使疾病顿愈。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epIN3hQCUYrQbyLVjscw0ymwtc0t0a8r97pmK3ZEibnfWCFDWbKiaf4DpUJNtAm8UfkFkJ5GW89Itceic0wH3UNqw/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