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听课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然而,一些教师在口语表达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1
语调平直,缺乏变化
语调是指说话的腔调,就是一句话里语音高低、轻重、缓急的配置,表示一定的语气和情感。语调往往是说话者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不同的语调表达着不同的思想内容、情感内涵,故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处在儿童时期的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但注意力却难以长时间集中。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但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语言表达的这一特性,语调平直,缺乏变化,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02
语言不纯净,表达不规范
国外有专家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显著相关,教师讲解的含糊不清则与学生成绩负相关。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却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教学语言不纯净,表述重复拖沓,“首先、第一”“那么”“嗯、啊”“是不是”“然后”等口头禅夹杂其中。这种表达上的混杂和不规范,不仅影响学生听的清晰度,而且影响他们运用规范语言思考的能力和今后语言的发展能力。
03
口语表达随意,缺乏条理性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口语表达就是把思维转化成有声语言的过程。
条理性是思维的显著特征,其在口语表达中表现为语脉清晰,话语严密,不疏不漏,富有逻辑力量。唯如此,口语表达才能目标明确,主次分明,前后有序。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却一头雾水、昏昏欲睡。究其原因,不是老师知识不渊博,而是教师讲述时主次不分,又或是语无伦次,违背了学生认知规律,让人不知所云。
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对教师口语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教师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1.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想要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应关注两个方面:气息的控制和吐字的控制。气息是发声的动力,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以及共鸣状况与呼出气息的速度、流量压力大小都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师可以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发声运气训练,如胸腹联合式呼吸法等。
2.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良好的思维品质首先表现在思维的条理性和缜密性,这是口语表达者思维质量的及映。其次,良好的思维品质还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这二者是口语表达者思维速度的反应。教师口语能力与思维品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在良好的思维训练的基础上才能练出卓越的口语才能。
3.广泛学习,丰富个人素养
丰富的知识是教师口语能力的物质基础。知识越丰富,口语表达者的思路和视野就越开阔,认识就越深刻,表达就越充分。说理则纵横捭阖,滔滔不绝,取譬则古今中外,信手拈来。比如语文教师不仅要成为“专家”,还要成为“杂家”。知识越多,课堂语言越丰富,课堂教学越轻松、自如、有效。
4.恰当使用体态语
体态语主要包括眼神和手势,教师口语表达中应恰当使用体态语。人们心灵深处的东西都可以通过眼睛这个“窗户”折射出来。因此,授课中,教师应巧妙地运用自己的眼神,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并及馈信息,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
手势是传情达意的手指、手掌和手臂的姿势动作。不同的手势,传达出不同的含义。教师在口语表达中,辅助以手势,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另外,教师着装应大方得体,站立讲话时头部端正,站姿稳健正直;在课堂上走动时步伐稳健,上身正直;巡回辅导时,步履以慢、轻、静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