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事业上颇建树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质:他们都是终身学习者,都对知识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渴求。
很多国内互联网大佬,他们即使身居高位,事务繁忙,但都不断地吸收着当前科技领域的最新知识,一直在学习。
例如著名投资人巴菲特,如果你拿着计时器观察他,你会发现他醒着的一半时间是在看书,剩下的时间大部分用在跟一些非常有才华的人进行一对一的交谈,有时候是打电话,有时候是当面。
巴菲特还有一位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他是巴菲特的智囊,芒格同样把自己的成就归结为不断的学习:“我非常幸运,在读法学院之前就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在我这漫长的一生中,没什么比持续学习对我帮助更大。”
学习这么重要,那么,什么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呢?
1
学习金字塔
学习金字塔——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输入与输出、单一感官与全面感知
学习金字塔,它是一种关于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地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留存率(指学习者在2周以后还能记住的内容)之间的巨大差异。
在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讲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通过“阅读”、“视听"的方式学习,分别可以达到10%,20%。第四种是“演示”,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这表明,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是存在最佳学习方式的——即“输出”与“反复实践”。简单来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开的感官越多,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并通过练习,转化为技能。
所以:“输出”与“实践”是非常好的学习训练方式。
2
输出
输出——说给别人听、教授给他人、输出自己的知识和见解
大家都知道有“教学相长”,特别是做培训、做老师的朋友,大部分都会有这种感受。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当你反复将脑海中的思想、见解、感悟等说出来给别人听时,你经常不经意间就将原来你脑海中未成体系、逻辑不通的那些地方,融会贯通了,就和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
为什么仅仅是和别人“说”就有这么大威力呢?它可能跟我们的大脑结构有一定关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慨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样不难看出大脑皮层的重要性,因为它控制着想象力、语言、认知、控制思维等高级功能,而且有研究发现,智商和大脑皮层厚度有一定关系。
而对外输出,就是帮助我们产生想象力,让知识和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如果你的绝大多数信息都是留在表浅,不提取,不和其他记忆连接的话,永远都无法记住,提高提取信息的间隔,反复刺激大脑皮层,形成自己的独特记忆,这样更容易记住。
输出是最佳学习方法之一,我们通过写作、演讲、与他人讨论、制作调研报告,小组公开展示,将我们水面下的冰山——“内隐知识”调动起来,这能深刻我们的认知。
3
实践
实践——做中学、知行合一
“学习金字塔”中排名第二的:实践。已经有很多资料证实,“在做中学”是掌握知识非常快速的一种方法。
我们中国古代的圣贤们也非常强调“知行合一”。一个只学理论不去练习的拳击选手永远成为不了一个真正的拳手。
需要强调的是,为了达到精进的程度,如果我们有意反复实践、练习,即“刻意训练”——反复、不断地练习某一个动作或实践一套理论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在某一个专业领域,或对某一个理论体系,有非常纵深的认知。
4
体验式学习圈
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完整提出,当属八十年代美国人大卫•库伯(David Kolb)。他在当时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模型:“体验式学习圈”(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他提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
在这个过程中,他强调共享与应用,强调个体在真实的环境之中体验,调动全部感官,学习之后进行反而,并进行归纳与反思,并在最后输出总结。
这个理论一出,给当时西方的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很大的启示,他们认为这种强调“做中学(输出)”的体验式学习,能够将学习者掌握的知识、潜能真正发挥出来,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学习模式。
学习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
天真的人,才会好奇,去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
学习要造就的,正是达尔文的天真,爱因斯坦的天真,黑格尔的天真,马斯克的天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