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意义》课堂实录及反思
(2014-05-14 21:24:5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案例反思 |
《小数的意义》课堂实录及反思
济渎路学校小学部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实录:
一、导入(此环节用时5分)
师:在三年级的时候呀!咱们认识过分数,下面老师先来考考你。
(出示下面5幅图)
师:用分数该怎么表示?(学生思考)
生1:2/6
师:说说为什么?
生1:因为它是6个形状,只有2个涂了颜色。
师:意思正确,可以这样说,把一个圆(生接:平均分成6份)取了(生接:其中的2份),用分数表示是(生接:2/6)
师让生1像这样再说一遍。
师:第二个?
生2:把一个正方形分成8份,取出5份,是5/8。
师:分得有大有小吗?
生2:平均分成8份,取出5份,用分数表示是5/8
(其余三幅图的处理方式同上)
[思考:这样设计的目的两个:一、本节所探究的小数的意义与分数的意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回顾旧知,便于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更好地理解新知。二、所选的5幅图,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和一条线段,形状不同,所取的份数不同,是要打开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感知认识,不使学生思维受限。但从课堂来看,学生因语言表达能力不到位和对分数的意义有所遗忘等原因,此环节耗时5分钟,比预设多了一倍的时间。不了解学生的学情,的确不行。]
二、探究小数的意义
(一)一位小数的含义
(出示:一个平均分成10份,阴影部分涂了其中的一份的正方形)
师:阴影部分用分数如何表示?
生3: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是1/10。
师板书:1/10。
师:这样一个分数1/10,你能一个和它相等的小数(板书:小数)来表示吗?
生4:0.1
生5:0.1
生6:0.1
[思考:我一直有这样一样不好的习惯,每逢遇到重、难点,总是让学生这个说说那个说说,生怕学生不明白。可听专家、特级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很少有这种情况,经常是有一个学生说出就往下走,不像我老在原地踏步。这个习惯真的要改改。]
师在1/10后面板书:=0.1
师小结:它们找到了这样一个小数和1/10的大小是相等的。
师(指着这幅图):如果取了其中的两份,用分数该怎么表示?用小数呢?
生7:用分数是2/10,用小数是0.2
师:你能完整地说一遍就更好了,把什么平均分成什么,取了什么。
生7: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取了其中的2份,用分数表示是2/10,用小数表示是0.2。
师板书:2/10=0.2
[思考:我非常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所以课堂上每每遇到类似情况,我总是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我坚信长期坚持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会越来越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会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提升。]
师:还是这幅图,如果是取了其中的3份呢?能不能像生7刚才那样,把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
生8: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取了其中的3份,用分数表示是3/10,用小数点表示是0.3。
师:哦,用小数点表示。(师指着0.3)这叫小数。小数点只是小数中的一部分。
师:你还会表示出这样的几份?(稍停,师接着说)一份会了,两份会了,三份会了,你还能表示出这样的几份呢?比如说(学生比较茫然,师伸了四根手指进行暗示,稍停又伸出五根手指进行暗示,学生还是一头雾头,师接着说)那吕老师提示,吕老师先来说一个吧!如果我取这样的五份呢?
[思考:我常采取这种扶放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两个或三个之后,就让他们自已举例,我班学生早已习惯。但面对借班上课,学生明显不卖我的帐,我不得不罗里罗嗦,翻来覆去地重复自已的意思。在课堂上师生是否默契,是否明白对方的一举一动,直接决定着师生双方互动交流的质量。]
生9顺利地口答出。
师:生9会取其中的5份,你还会什么?(到此学生一多半都举手了)
[思考:再交证明之前学生不明白我问的意思,生9的回答让大家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生10说6份
生11: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取了其中的10份,用分数表示是10/10,用小数表示是1.0。
师表扬生11,并接着让学生取任意的几份。
[思考:从思维含量上看,生11明显高于其他同学一筹,我禁不住内心的喜悦及时对他进行了表扬。不过,现在想想,老师认为好的地方,学生会认为好吗?或许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好在哪。]
生12说到7份,师板书:7/10=0.7
生13说到9份,师板书:9/10=0.9
师指着板书:像0.1、0.3、0.5、0.7、0.9以及1.0,小数点后面是一位的小数,我们把它叫做(板书:一位小数)。再来观察左边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点?(生:它们都是十分之几的分数)。
师:观察左右两边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茫然,师再次像刚才一样一点点引导)
[思考:我自已感觉这样的问题应该是水到渠成,呼之欲出的,可学生的表现让我很是不解,难道问题真的有难度,高估了学生?还是师生沟通上的障碍,我不清楚。]
生14:分数是10的分数用小数表示是一位小数。
师又让几个同学重复,并完善板书。
[思考:犯了老毛病,同一个问题让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说。]
(二)两位小数的含义
(出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阴影部分占了其中的一份的图形。
师:用分数和小数如何表示?
生15:把一个正方形分成100份,阴影部分占了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是1/100,用小数表示是0.01。
师:生15说得很好,可惜呀有一点点小问题,一点问题,谁发现了?
[思考:课堂上我稀里糊涂说了这样一番话,感觉是前后矛盾,“说得很好”怎么还会有问题?再说,漏掉“平均分”这个重要的前提好像也不是什么一点点的小问题?我想表扬生15语言流利、思维清晰又想指出有问题,但如何评价才能达到自已想要的效果呢?是不是这样会更好——教师引导“如果再加上一个重要的条件,生15说得就更完美了”,启发学生思考,这样可一举两得。]
生16:没有说平均分。
师:没错,这个条件可是太重要了,咱们同学总是在这上面出问题。注意,分是有前提的,不是说想怎么分就怎么分分得有大有小,一定是平均分。
[思考:罗里罗嗦地一番话,自已说得倒是很过瘾,就是不知对学生能起多大作用。数学教师要求语言严谨、精炼,显然自已离这个要求还差得太远。]
师:如果取了其中的三份,你还会表示吗?(生口答,师板书:3/100=0.03)
师:此时空白部分用分数和小数又该怎样表示?(生口答,师板书:97/100=0.97)
师:现在你从中任意地取出几份,说出用分数和小数又该如何表示。再加个难度,空白部分,你取了几份之后,空白部分又用分数和小数又该怎样表示,好几个问题呢,听明白了吗?吕老师再重复一遍,你首先任意取几份,比如说我取5份,你就想想这5份呀用分数和小数怎样表示,这是一个问题了吧,然后你取了5份之后是不是还有剩下的空白部分呀,空白部分用分数和小数又该怎样表示。两个大问题,听懂了吧!同桌先说一说。
[思考:当我按照实录一字一句把这番话打出来后,我震惊了,原来自已是如此地罗嗦。这些语无伦次没有条理的话显然是没有经过琢磨随意说出口的。再次证明,自已的语言功底不行,急需锻炼。]
生口答,师选取几个板书。然后引导学生象观察一位小数的含义一样,得出两位小数的含义。
(三)三位小数的含义
整个教学结构同环节(二)。
[思考: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对教师提出的大问题,思考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四)师引导学生总结小数的意义
(到此下课)
教学反思:
想不到……
毕业至今,这是我第二次录录像课,却是第一次分析自已的录像课。
早在多年前,为了一个评比的需要,我录过一节有关《植树问题》的录像课,录后我草草地看了一遍就放过去,再也没看过。 这是我第二次录课,也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一个任务————录一节自已的常态课,做好分析。
录完课后,虽然有不少遗憾,但也有值得自已骄傲和自豪的地方。如: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向学生渗透思考问题的方法;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等。
没想到,那天当我们小组成员在一起分析我的课后,提出了许多我从未想过的问题,让我大为震惊:
1、教师过于严肃,致使课堂气氛紧张。
课堂上的我的确比较严厉,凡是我带过的学生几乎都怕我。不过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错的有价值的问题我还时常进行表扬,因此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总能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已最真实的想法,这让我很是欣慰。但对于借班上课的学生而言,他们难免会因为怕我而备感压力,放不开。这种情况下你总不能告诉学生“其实我很温柔”。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已,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润泽的教室中尽情地施展自已的才能。
当大家提出这一点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已的耳朵。要知道,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我可是以身作则从我做起。不看学生?怎么可能?待我重新翻看录像时这才发现原来自已只是在用心“听”并未同时用心“看”。这种看起来好像心不在焉的毛病今后得改,因为看着学生回答问题首先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
3、教师在叫学生回答问题时,喜欢单手指学生。
因我叫不出任何一个学生的名字,所以总用手指指来指去,上课还不觉得这一动作怎样,但录像上显得尤为刺眼。那天之后,我有意观察平常的自已是否有如此动作。没错,虽没有录像课上频繁,但说明这是自已不经意的一个习惯性动作。许多问题都存在于不经意间,只是不知道而已。
4、容量太小,20分钟可解决的问题却用了40分钟。
按照预设,本节并未完成教学任务。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上课不再以能否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而是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及表现上到哪算哪。我也深知,这样做极不妥当,可就是改不过来。致命的弱点呀!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问题。总之,这次视频分析给我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不过也让我变得清醒和理智。不是有这样一句话,人最难得是认识自已。这次分析让我明确了自已的不足,找准了改进的目标和方向,这不就是一个大收获,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