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教学实录
(2012-05-19 21:36:5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案例反思 |
一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教学实录
济渎路学校小学部
(一)创设情境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节日,小博士班的小朋友不但把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而且还精心准备了一些节目(出示课本88页情境图)。
(二)在探究中认识规律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上都画有什么?
生1:画有小朋友、小旗。
生2:画有花、灯笼。
生3:有的小朋友手里还拿有乐器。
师:你观察的好仔细。
生4:我发现灯笼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师:哦?什么规律呢?
生4:灯笼是按照紫——红——紫——红——紫——红的顺序排列的。
师:象灯笼这样……
[我是想说,象灯笼这样紫——红——紫——红——紫——红的重复出现,我们就说灯笼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并由此引入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找规律。但此时的学生已然炸开了锅,他们个个兴趣高涨,激动万分,高声喊着,吆喝着,“还有小花的排列……小旗的排列……小朋友的排列……”那场面可真是壮观!既然学生已能“纵览全局”,何必再步步为营,不如“成全”了他们。]
师:谁还有话要说?
生5:小花是按照绿——红——绿——红——绿——红的顺序排列的。小旗的排列也有规律:红——黄——红——黄——红——黄……
生6:还有,小朋友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男——女——男——女——男——女……
师小结:看来,灯笼、小花、小旗、小朋友的排列都是(生:有规律的)。
师板书课题
(三)在运用、创造中理解、深化规律
师:下面我来考考大家,看看你们学得怎么样。
1、师任意遮住情境图中一面或几面小旗,或小花,或灯笼或几个小朋友,让学生判断遮住的是什么,并要求说出“为什么”。
师问,生答。
师:大家既然这么开心,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比赛好不好?(生:好)比赛规则是:(生抢道:一竖排为一小组;最里面的一竖排是第一小组,然后是第二小组……答对的小朋友为小组赢得一颗五角星,答错的还有答不出来的不能得星星。最后,比一比,哪组获得的星星多,哪组就获胜。)
师:还有一点(生又抢道:如果表现不好,还要扣掉本小组的一颗星)。
[看来,将近一年的相处,孩子们和我早已“心有灵犀一点通”。只要一提小组比赛,他们就立刻知道接下来我要说什么,并对比赛规则烂熟于心。真不知道彼此的这种了解是好事还是坏事?]
2、第一轮比赛
多媒体依次出示课本例2、例3及例3下面的做一做,每组选一人口答。
3、第二轮比赛
〈班班通〉教学资源中同种类型的六道题,每组选一人口答。
[无论是哪种程度的学生,均能把“为什么”讲得清清楚楚。这就说明,学生学得还是很不错的。]
4、第三轮比赛——摆一摆
师:咱们的学具盒里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五角星、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等各种各样的形状。请你任意选用一种、两种或三种形状摆出一组有规律的图形。比如,选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或者选用三角形、圆、五角星都可以。听明白了吗?(生:明白了)。
[这话太长,我担心学生听不懂,所以说了半天,也解释了半天。学生真正操作时,我观察到,95%的学生还是听明白了要求。只是个别摆的没有规律,个别脑子灵活,思维敏捷的孩子甚至摆出了循环组中有四种图形的规律。不过,素有“数学小天才”之称的刘振凯摆出了这样一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五角星、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五角星。从规律的角度来看,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不符合“至少重复三次”这个条件。可,从课始到现在,这个条件我是只字未提呀!本想,抓住这个契机,强调一番,可不知为什么,草草收场了。]
5、第四轮比赛——涂一涂
师:下面我们进行最后一轮比赛——涂一涂(见课本89页做一做第2题),待会每组挑一人来展示,涂得符合要求的小朋友为本小组赢得一颗五角星,涂错或不符合要求不能得。
学生涂,展示。
[展示中我发现黄钰航是这样给正方形(刚好10个)涂色的——红、黄、绿、绿、红、黄、绿、绿、红、黄。学生们争论不休,有的认为对,有的认为错。显然,这种状况是继刘振凯之后的又一次。虽然,其余学生并未出现,但我深知,不出现不代表没问题,“至少重复三次’已然成为学生认识规律的“安全隐患”。现在想想,这正是教师引导不到位的有力证明。]
6、宣布比赛结果
师:今天的6个小组都表现得非常棒,赢得的小旗数量都一样,所以6个小组都是冠军组。
耶!学生欢声雀跃。
(四)欣赏生活中的规律
[说来可笑,这个环节原本是设计有的。只是,我刚要说“其实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有规律的现象或事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这时,下课铃声响了。学生们竟都不约而同下课了,我笑了笑。其实,我知道这都是跟我学的,因为我从不脱堂,学生早已习惯。看来,真是播种什么收获什么,平常的“言传身教”绝对有不小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