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固镇师范
上个世纪恢复高考以后的十年左右,固镇师范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比一般的大学都有吸引力。因为考上了师范,就意味着可以端上铁饭碗,吃好多人羡慕的商品粮了。刚开始,能考上固镇师范的,可都是各个中学的佼佼者,我记得我当时就读的石湖中学,初中考取师范的就我一个人,好多学校那时候中考都是光头呢。
我们那年升学,是先考的高中,后考的中专(师范)。高中通知书下来的较早,也就是七八月份的样子,我就收到了固镇一中的通知书,还是固镇一中首届尖子班的呢。据说全县办了两个尖子班,一个在湖沟中学,一个在固镇一中,每个班级都是54名学生,就是想两年后固镇高考放个卫星。等到师范通知书下来的时候,我已经在一中读了将近一个月的书了,尽管对高中依依不舍,考虑到家庭当时的困境,还是在徘徊中去上了师范。
师范的校园就是不一样,尽管坐落于任桥的一个小地方,但那时给我们感觉的却是很美、很神圣,设施也很全,有食堂,有宿舍,有图书室,有实验室,还有那么多的篮球、排球、羽毛球,更为高兴的是还有一台大电视。围墙很高,大门也很气派。校长的级别也很高,说是当过宣传部长,反正离休后享受的地市级待遇。
校园的原址是原来的五七大学,规模还是不小的,周围呢都是一片翠绿的田野。现在,我们才知道,这个学校可是我们我们教育部长袁贵仁曾经读书和教书的地方,怪不知道,小小的固镇师范,毕业的学生,就撑起了固镇教育的半壁江山。你要是到固镇的学校去走一走,特别是初中和小学,无论是校干也好,教师也好,很多都是固镇师范的。
那时的学风很好,可能是因为年龄较小的缘故,对人情世故懂得不是很多,只是知道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名优秀的老师。于是,校园的角落里留下了我们快乐的足迹,操场上飞动着我们矫健的身影,教师里流淌的是我们朗朗的书声,校外的小路上也都有我们青春年少不羁。
我们班所在的教室前面和西面都是菜地,前面种的较多的是地瓜,西面呢菜品就比较丰富了,春天的青菜,夏天的黄瓜、辣椒、西红柿、茄子,秋冬季的大白菜、萝卜,也没有多少人管护,但长的都很好,收获了也都是交给食堂,供我们改善伙食了。
在我们住的宿舍和教室之间,有一条比较深的大沟,沟的两边长满了各种花花草草。在这些花草之间,有被工人师傅剪成各种形状的绿化树,有时候节日到了,树上也会修出比如“节日快乐”的图案。每天晚自习结束,总会有人沿着沟旁的林荫小路走来走去,是在休息,是在交流学习,还是在恋爱,我们从来没有去思考过。
离学校不远,还有一个当时也很有名的农科所,周末不回家的时候,我们就会约上几个同学,去那里欣赏各种长势和其他地方不一样的农作物。那里使我们这里的制种基地,科研人员在这里把适合我们县种植的种子,先在这里做实验,适合的在推广到全县。小小的农科所,让我们充满了神秘,不知道现在那里还在做什么?
教我们的老师,都很年轻,班主任是阜阳师院刚刚毕业的,其他科的老师也都是二三十岁的小伙子。所以,我们没有代沟,经常在一起交流。后来有陆陆续续的换了很多的老师教我们,但我们始终不能忘怀的还是刚刚教我们的几位老师。现在,带我们课的老师有的已经离开了我们,我们班98年举行“相识二十年”师生聚会的时候,老师都还健在,可就到了2008年,举行“相识三十年”师生聚会的时候,已经有两位老师离开了我们。等到2018年,不知道又会有多少老师离我们而去。那时候,因为年少,也少没有惹老师生气,也做出过让老师无法容忍的事情。但老师从来都把我们当初小孩子看,犯了错误就批评,有了成绩就表扬,有时候还真的包容了我们的无知。
随着生源的减少和国家师范生政策的调整,到九十年代初,固镇师范就停办了,学校也更名为固镇教师进修学校,校址呢也从任桥搬到了固镇。师范的原址办起任桥农职业中学。里面开始养起了猪马牛羊,成为了养殖和种植的基地。98年我们聚会的时候专门乘车去看了一下,师范的影子一点也没有了,留下的只是深深的遗憾和惋惜。大部分同学都留下了伤心的泪水,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母校没有了,我们心灵的后花园消失了。我们那么多师范的同学,从此也就没有了“家”。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想,我们那十几届的学子们,还会选择在那个地方读书的;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想,我们还会在教室里专心的听课;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想,我们还会带着渴求的目光,走向生活,走向未来的。
固镇师范,我们永远的记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