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龙泉印泥举步维艰

标签:
印泥艾绒朱砂蓖麻油德根龙泉印泥缪德根文化 |
“省级非遗”龙泉印泥举步维艰 |
发布时间:2010-04-12 |
http://www.czwgx.cn/intro/images/2.gif |
http://www.czwgx.cn/upimg/allimg/1004/5_12152737.jpg 研磨印泥,经常会让缪德根满手血泡 古老的篦箕巷石碑后,紧挨着一间不大的店面。小小店堂里,处处挂满了全国各地的书画名家赠予的墨宝——书法家沈鹏、画家姚治平、红学家冯其庸……只要是爱好书画篆刻的人都知道,这里就是赫赫有名、与杭州的西泠印社、漳州的丽华斋齐名的常州璟昌印社。印社经营的主要产品是已经获得了“省级非遗”的龙泉印泥。 如今,璟昌印社的经营者是龙泉印泥的第六代传人缪德根。不过,他更为人熟知的一个身份却是医生。已经62岁的他退休后依然在一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缪德根说自己是为了龙泉印泥,“没有这份工资,印社很可能就开不下去了。” 2007年5月,缪德根正式拜师刘顺昌,学习龙泉印泥的制作。当时,73岁的璟昌印社第五代传人刘顺昌为了不让这门手艺失传,打破了“传内不传外”的祖训。“那时候,师傅已经有了癌症,因为不看好印泥的市场前景,制作工艺又复杂又辛苦,他的儿子都不愿意继承。” “那你怎么肯?”听到这个问题,他呵呵一乐,“我实在是欢喜啊。”缪德根说自己喜欢写写字,偶然一个机会听说常州龙泉印泥的历史,终于在2004年找到了璟昌印社。几年下来,他与刘顺昌成了朋友。缪德根学的是中医,听说印泥的发明者以前也做药膏的,觉得学问很大,又与自己的专业融会贯通,就更来了兴趣。 学到了师傅的手艺,缪德根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我家到处堆的都是朱砂那些材料,连厨房都有,老婆当然开始有想法了。”师傅离世后,他正式开始这门“生意”时,发现做印泥真的赚不到钱,“每年有6000多克印泥要销到日本韩国,已经占我们销量的40%了。可一个日本的中间代理商,到现在还是给的老价钱!” 妻子发现丈夫要花费不少时间精力制作印泥,不仅一分钱赚不到,还要倒贴上退休工资时,怎么也想不通。甚至女儿也不再支持父亲的“事业”。缪德根还是很坚持,“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每年还要订10盒250克的印泥,我能砸了师傅和我的招牌?”
为了拓宽销路,缪德根年前将龙泉印泥登上了中国书法网,两三个月时间已经有了1.7万的点击率,这给了他不少信心。“印泥是中国传统的一部分,作为传人,我一定会坚持下去,这也是我的责任。” “非遗”龙泉印泥 印泥也称“印色”,供盖图章印用的涂料。在中国,印泥是传统书画、篆刻所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所以也就被誉为笔、墨、纸、砚这四宝之外的文房第五宝。 龙泉朱砂印泥创始于清代康熙十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龙泉印泥采用古代传统秘方,经过20多道工艺手工配制而成。其色泽朱红发亮,鲜艳夺目。存冬不凝冻,遇夏不透油,置于水中三日捞起使用依然丹红如新,宣纸焚烧后,印章字迹清晰可见。曾在清乾隆年间被选定为贡品。 龙泉印泥完全是手工制作,是传统工艺,制作方法,从炼油到制作都是传统的。做印泥一共要20几道工序,包括:把艾绒放到水中烂,烂了以后再放到石臼里面捣,捣了以后再漂洗,之后再把丝一根根拉下来晒;把蓖麻油放在缸里,然后用水泥密封,封好后埋在地里,冬天埋下去,夏天拿出来晒,经过三个大热天晒,和蜂蜜一样了就可以用了;准备好艾绒和蓖麻油,再加入一定量的朱砂和其他诸如珊瑚粉、犀黄、麝香等一系列原料,再和在一起反复捣,这就是印泥的全部制作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