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端溪老坑大西洞蕉白砚
端溪老坑大西洞蕉白砚,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由方伯郑公(即郑源玮,直隶丰润人,官至广东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广东省省委书记、省长,古代所称的方伯,就是每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捐奉出资,命袁枚的兄弟袁树(字香亭,乾隆28年3甲75名进士,乾隆46年官肇庆知府)董其事开大西洞,这时的大西洞已经开得较深,取石处地势逐渐走高,“惜兴工较迟,阅癸卯(1783)正月既望始涸水见石”。由于引水费时,又兴工较迟,日用工两百余人,厚给工值,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才把水引干见石,“未及月余春水骤生,获石无几,而完璧尤难,乃聚先后所获石,能规之范之,各就其材,得砚大小百二十方。惜今粤工,类多匠气,雕琢粗顽。”由于此次出的石是紧接着乾隆四十五庚子(1780)孙廉使春岩开的游鱼洲前面的石,这一地段的石,“质细腻软坚,色柔和而光润,蕉白、青花、黄龙、火捺、冰纹、鱼脑冻、麻雀斑、米鼻蛀、玉带、凤涎、水蛀、鎏金、朱砂、翡翠、无美不备。唯水线、斑钉横斜交错,且质嫩多惊纹,触手迸裂,求数寸完璧不易得。”乾隆时期的砚都多讲究形制,从这“触手迸裂,求数寸完璧不易得”的记载中看,在能中规矩才得到120方砚的情况下,也是很不容易的了。
按理,“乾隆工”是很精致的,一般我们所说的“乾隆工”是指宫廷里面所出之物,而这一批砚是出于肇庆砚工之手,所以当时的广东肇庆知府、著名诗人袁枚的兄弟袁树在《端溪砚谱记》中记载说“惜今粤工,类多匠气,雕琢粗顽”。从这方流传的实物看,也确实如此:
这个砚就是当时所出之石,背面有浅附池。砚虽然总体呈白,但里面却暗含红色妍嫩的生气。它的石品太丰富了,几乎囊括了端砚80%以上的石品:有青花、火捺、天青、蕉白、鱼脑冻、金线、银线、黄龙、麻雀斑、朱砂、白鹤屎、鳝血边、白粟点等。在上世纪末被我50元钱收入囊中,实是砚神之赐的缘分。
这些石品,对于研究古砚的参照物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标本。
这是乾隆中后期到嘉庆年间即清中期民间砚的标准砚式 ,它大多不作工艺上的装饰,因而显得简朴实用,边沿挺硬且窄而微凹,背有浅附池,能够较好地保存原石的天然石品。就当时来讲,这应算是最好的了,为什么?因为当时所出之石是“质嫩多惊纹,触手迸裂,求数寸完璧不易得”。
正因为如此,我在砚的浅附池题刻了一首诗:
淬妃有意赐农民,五十元钱惠我珍。
细白嫩如蕉拨壳,润坚冷若水凝冰。
手摸玉觉西施肉,砚育人成北海人,
石品诸般标本现,琼瑰一块值千金。
重庆刘远书藏
注:1、淬妃,指砚神。《琅嬛记》:砚神曰淬妃。
2、北海人:指孔北海,即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这是1752年肇庆知府吴绳年所绘的老坑坑洞图,现在这些坑洞都全部堵塞。第一张图是开采老坑端石的洞口,第二章张图为接洞口处进去的C处就是大西洞。大西洞又因各次开坑的时间不同,第三张图就是本文这个砚图上显示乾隆47年袁枚开坑取石处的石。在上世纪80年代又重新测量新开洞口开采,在2005年左右,被国家禁止将坑洞炸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