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mw690/001XAx3Ggy6T9Qj666ke0&690
明代紫檀小砚
紫檀也叫小叶紫檀,它最早是由元代维尔吾族的航海家亦黑迷失于至元(1264至1294)年间奉元廷旨意数度泛海,出使外洋从印度南部(现在的迈索尔)大量买回建造宫殿的。到了明代就更为皇家所重视,永乐宣德年间的郑和下西洋用瓷器、丝绸、茶叶等又从南洋和印度大量换回。到了明朝末年,各地的紫檀木几乎被采伐殆尽,明末清初,域外所产紫檀木大多尽汇集于中国。有详细的史料记载:清代所用紫檀木全部为明代所采。清廷也曾派人到南洋采过紫檀木,但大多粗不盈握、曲节不直,根本无法使用(即使如此,也是两百年以上的树龄了)。因此,这种木到清初就已枯竭。它的生长特性又是耐干旱不耐积水,所以它在众木材中算得上是最为坚硬的了,其生长速度缓慢,5年才一年轮,要800年以上才能成材,非一般木材能比。因其质结实坚硬,不怕水又防虫,经久耐用,所以它是制造家具的最好材料,成了皇家御用之木,被誉为“木中之王”的高贵身份。它除了制作皇室中的家具以外,还将之制作成笔筒、砚、镇纸等文房用具。因其珍贵,即使是边角余料,也要因材施用而加工制成佛株、手串等一类细小之物,不会轻易丢弃。此砚就是当时的边料所制:它长不到7厘米,砚上边宽4厘米,下沿的最宽处也仅5厘米,厚1.6厘米厘米,最薄处的撩边仅1厘米。在这样薄的厚度中,里面还有一个横着的“∞”字形空洞,木显紫黑,光亮,像犀牛角质一样润泽,是紫檀中的最上品。由于这种木头质地结构的导管极细,用10倍的放大镜看,像牛毛一样,里面是充满油脂的树胶而成丝线状,况油质感又很强,因此密度很高,所以木质坚硬。有些地方凭肉眼看有“蟹爪纹”和“牛毛纹”。此砚上大下小、前窄后宽,背面还有一边去皮后不能中规矩的撩边凹陷缺角。(如此一小块儿的木料,还加上里面有空洞与边皮的凹陷缺角都利用,可见其木质之珍。这是因为同是一块珍贵的紫檀木料,各处的具体部位所显的纹理、油质、色泽、坚硬度亦有细微的不同,分别也有细小相差的珍稀)。砚面长方形水池和深凹的圆砚堂几乎把这一小块儿木料都抠空。砚堂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墨磨得多的缘故,砚堂的底就被磨得像个瓶底一样。就这样一个又缺又空又小的木砚,却沉重得像一坨铁。由此可见紫檀之质是多么的坚緻。
紫檀生长十分缓慢,且“十檀九空”,能用的只有空心孔洞外与表皮间的地方,使用率只有15%——20%。因属于濒危物种,它早就得到了世界联合国的明令保护,所以在印度现与象牙、檀香木一起被禁止出口。如今,除了真正明末清初的紫檀家具和文房用具外,市场上被商家称为“紫檀”的,也是近似于紫檀的一种木,它产于非洲马达加斯加,其木纹和颜色近似于小叶紫檀。因为联合国为此事曾经专门组织专家对这种木材进行过调查审核,并确认它不属于紫檀,但它的颜色和纹理近似于小叶紫檀,所以被商家说成是紫檀的一种,美其名曰“大叶紫檀”。真正的小叶紫檀产于亚洲的印度,商家所说的“大叶紫檀”产于非洲的马达加斯加,且不说产地隔洲相差了十万八千里,其质也相悬甚远。即使如此,它也被认为是文化与时尚的行为,和身份与财富的象征。当然,这种“狗尾续貂”的“大叶紫檀”无法与古代小叶紫檀的文物和家具相提并论,但市场上的这种大叶紫檀也是被商家炒得“寸檀寸金”了。
http://s9/mw690/001XAx3Ggy6T9Pl0BGE98&690
这是紫檀砚木纹的放大:粗纹处有些地方凭肉眼看有“蟹爪纹”;细的地方用放大镜看像“牛毛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