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浆罗文砚盖的发现
收藏作为一种研究,哪怕它再残缺,只要它属某类的珍稀罕见之物,也是一种惊奇的发现,而发现是收藏最高层次境界。
下面这个清代晚期的出于歙地的泥浆罗文砚盖就属于此。
http://s14/mw690/001XAx3Ggy6QTvHswQBed&690
(清泥浆罗文砚盖正面)
http://s4/mw690/001XAx3Ggy6QTvKG88za3&690
(清泥浆罗文砚盖里面)
泥浆罗纹砚是“四大名砚”歙砚中极其罕见的品种。从乾隆年间出版的《古今图书集成·砚部会考二》中的文献记载:“独泥浆一品,较之(歙砚中的)诸石,纹理细密,富于温润但多不胜坚实”来看,这种泥浆罗纹砚,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仅见王敬之主编,吴战垒著,由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鉴识古砚》23页上面刊登的一个出土的宋代前窄后宽、前端落地、后有方形双足、四侧内敛、砚岗带流的长方形砚是这种石外,这个仅存的砚盖就是发现的第二个了。
这种石润到什么程度?以手握之,便显汗迹;细到什么程度?如面粉一般;软到什么程度?笔者曾将它拿去请教一个老书画家评价上面雕刻的画,老画家说:“画和雕刻都很好,上面的诗却仅是一般”。他老人家拿出了半截解放前的老墨,在砚中磨后,用毛笔蘸墨在各种宣纸上试画了几笔,说:“这是好砚,磨出的墨洇浸的层次分得很自然”。我不懂墨在砚中,磨墨能显出石的好坏,但我相信他这近90岁的老人,必是他70多年的书画经历中用墨的经验之谈。当时我把砚用报纸包好后,拿回家顺便放在书柜顶上,没想到这种石由于其性太润而吸潮,隔了一个多月后我去拿砚来看,包砚的报纸已经与砚巴结在一起,揭撕报纸的时候,由于这种砚的石性太软,贴得紧的地方砚面都随湿报纸被粘揭去一层,使得砚面刻的图案和字都脱去了。由此可知此石之软。这种石用指甲就会划出痕迹。古人在评价制砚之石时说:“木贵其硬,石贵其软”。因为砚石硬狠了磨墨会打滑,这就是此砚有异于它石之处。
此砚的石品石色,有的呈青聚集成大小不等的黑点,点中有洇晕;有的青黑中发蓝,蓝中又发紫。青黑的石里面兼有石英砂样的细小白点,可能是保管不当的缘故,这些小白点时间久了里面会吸水氧化而产生一层薄薄的静力爆裂,爆裂处显出象石英砂状的细小白点连串成珠。有的地方呈白成团,这些地方就象由极细的泥浆组成。故古人将之命名为泥浆罗纹砚。
此砚盖面上刻有山水人物、树木草石刻画得极有神韵,雕刻时刀刀到位,特别是人物,看似不经意的圈点,却显得活灵活现,让人忍俊不止;所刻的远山近树、枯枝乔木和正盛开的桃花,它是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在砚的右上题有一诗,所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画中有披蓑衣戴斗笠的钓叟,撑篙的船翁,山下江南水乡的二月桃花,显得烟雨迷蒙。雨里青山,江中小舟,桥上人物、气氛看似宁静但又充满活力。上面的诗由于被包裹它的报纸粘脱去了一些后,本身就是浅刻的字就不现了,但由于我以前对它进行抄录过,现在结合上面仅存的字,依稀还看得出:
“渔翁底事不归家?细雨蒙蒙立浅沙。
生性鱼惊竿晃动,蓑衣吹拂绿桃花”。
时在戊子年(应是光绪十四年1888)□□(作者名款看不清)
http://s11/mw690/001XAx3Ggy6QTw6ack2da&690
(砚面白色的地方是静力爆裂的石英砂所致而成的串珠状,画面蹊路接拱桥,桥上有两人似在对话;桥上右边的人已被爆裂的脱块所毁;水中一叶小舟,左边一人披蓑衣戴斗笠在支着钓竿聚精会神地钓鱼,另一老者撑杆立于船头,刀法极其简练但不失其传神)
http://s14/mw690/001XAx3Ggy6QTw9AxU94d&690
(画上题刻的诗:“渔翁底事不归家,细雨蒙蒙立浅沙。生性鱼惊竿晃动,蓑衣吹拂碧桃花 。戊子年□□”。题诗处所显的灰白泥浆色,就是因此石遇湿起露,使包它的报纸回潮后,巴结其上揭时粘沾脱去的部分,由此可知此石之软和滋润)
(砚左下方所刻初春桃花的盛开,乔木的未醒;溪边坡壁舒缓、蹊径蜿蜒,可以说是刀简意赅)
http://s10/mw690/001XAx3Ggy6QTwfpPjH79&690
(砚的左方以奇峰耸立和侧视的叠嶂山脉绵延来突显山势,用“四王”风格兼米家山水的笔法,以斧劈皴、披麻皱、乱麻点的熟练刻技,布局奇特,非大手笔难以至此。)
http://s2/mw690/001XAx3Ggy6QTwlgXtva1&690
(这是引用《鉴识古砚》资料上面刊登的宋出土泥浆罗纹砚,此为出土,笔者的为传世。从它砚堂所显的几个白色圆圈看,就是它从石质内面产生的静力爆裂所致。这是泥浆罗纹砚所显石质的独有特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