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上关于称“臣”印款的说明

标签:
古画院体画臣款文化 |
http://s15/mw690/001XAx3Ggy6FcTXGyfQ5e&690
宋·临摹《凌烟阁臣二十四人图》的时代特征
八、古画上关于称“臣”印款的说明
(图1是荆州都督纪国公长孙顺德画中的文字介绍说明下,钤有一方“臣兴”印和右面钤“诗樵书画”。说明这是冯兴奉皇上旨意临摹的古代宫廷画。并且还说明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只有宋代的画上才是只钤臣印并不署笔名款,元以后的画就既钤印又书笔名款了。由此可见:任何宋代的院体画,都是只钤印不书写作者名款的)。从“臣兴”二字的印看,“臣”字小而“兴”字大,这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排列,即使是其他任何人用笔书写“臣某某”的落款,这个“臣”字也要小于落款的其它字,因此,用在印上,也要有意把“臣”字刻小,以表示对皇上的恭敬。但在后来的臣印上,臣字就刻大了;在行文落款的书写中,臣字还是要写得小些。这种在画上钤臣某印的有两种:一种是皇帝身边的重臣——词臣画家;另一种是朝廷里奉敕绘画的专业画师。除此之外,民间的在野文人画家的画是不会在上面钤臣印的。
http://s9/mw690/001XAx3Ggy6FcUFOp4ce8&690(图2)
图2是元代文宗赏赐给柯九思的《鸭头丸帖》,上面有明确书“臣”和落官衔,带日期的实物证明,这说明到了元代就完全与南宋书画上落款的风格截然不同了,南宋大多是不书名款官衔和日期的,最多只钤印。从元代起,一直到清代的蒋廷锡为乾隆画的折扇上钤“臣廷锡”,关槐的画上钤“臣槐”;董浩的画上钤“臣浩”;徐扬的画上钤“臣扬”等都是这一类。因此,从这个只钤印不书臣和名款、郡望、日期的风格上看,就说明了它是南宋的有力证据。由此可知,从元以后,没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对自己的书画不书名款的。这就驳斥了有些专家说这套宋画是清代画家画的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论点和证据。为了更进一步的说明这是宋临摹的画,现就将明末清初刘源(康熙时的工部侍郎)临摹的这套画,将之进行对比,虽然上面也同样钤上了“臣源”的印,却又落上了“又源”和“伴阮”的名款,这样就把他清代的时代特征体现出来反映在画上了。
http://s14/mw690/001XAx3Ggy6FcUZQCGF9d&690
(图3是宋冯兴临摹唐吴道子的画只钤“臣兴”的印,不落笔名款,体现的是南宋绘画风格)。
http://s11/mw690/001XAx3Ggy6FdwifkjU8a&690
(图4是清初工部侍郎刘源临摹的长孙顺德像上落款的“臣源”)http://s15/mw690/001XAx3Ggy6FdvW0iAKae&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