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绘画所用墨的时代特征

标签:
宋画宋墨霜霉点文化 |
http://s4/mw690/001XAx3Gty6EH96fGZZ33&690
http://s7/mw690/001XAx3Gty6EH9t5OB006&690
三、宋·临摹《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
(承上,前一篇是讲宋代宫廷绘画所用绢的时代特征,这一篇专讲宋代宫廷绘画所用墨的时代特征)
宋代的墨
宋代绢画上的墨与后来的墨是完全不同的。从《收藏》杂志2012年5期30页刊载著名书画鉴定家李初烈《岁月留痕书画中》阐述的:“宋人墨迹,流传至今者,往往墨色上有一层白霜,作霉苔痕,似隐似现,似有似无,即予剥刮,也不退去。作伪者以香灰撒于墨迹上,对其稍加揩拭,即会退去。”这套画上画的墨和书写的字,不管是画上墨迹所显的宽处,还是书写字体的浓处,完全与此记载一样,这些“霉点点”,在我没有见到这段报道宋墨特征的资料之前,一直还以为这是墨在绢上所显的固有特色,原来这是古宋墨迹的独有特征。说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为了仿制这种宋画特征,曾用香灰撒于墨迹之上。但这种所撒的香灰,对其稍加揩拭,即会脱去。而真正宋墨所显的霉苔痕霜点点,你就是把绢刮烂,它都是不掉的。(见图10、古宋墨在绢上所显的霉苔点。)
这种宋墨所显的时代特征,是人为无法做出来的。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管写大字,小字和写多少字,都是显出的清一色,没有浓淡之分,年代再久也都不变色,并且任何地方写字的起笔处,按理应该墨浓,墨色也应该有晕散凐浸现象,可这种宋墨就没有。哪怕是在笔锋的淡墨处,也不会像现代的墨那样出现翻灰而一显自然。这就是历史上记载有名的李廷珪墨。
http://s2/mw690/001XAx3Gty6EH7V5v3Pb1&690
(图10是引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宋徽宗团扇草书帖,上面字的墨色就与这套画一样,有很明显的“霜霉点”)。
http://s10/mw690/001XAx3Gty6EH85kiTL39&690
(图11“齐国公”等字的霜霉点也很明显。)
http://s7/mw690/001XAx3Gty6EH8iTyPY46&690
(图12是屈突通帽上、衣领等几处所绘的墨上同样有很明显白霜样的霉苔斑。http://s1/mw690/001XAx3Gty6EH8oQJ4Q80&690
图13是绢上字的放大。这是宋代李廷珪墨的典型特征。宋以后的墨就不会有这种现象了。《收藏》杂志2012年5期34页上报道过故宫博物院的高手曾仿制过这种宋人墨迹,其方法是用香灰撒于墨迹上,然后吹散,使部分粘于墨迹上,也会出现这种“白霜”。但这种仿制的“白霜”,对其稍加揩拭,即会腿去。真正的宋墨所显的白霜是退不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