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老坑端砚标本的部分实物举隅

标签:
端砚、黑端、老坑文化 |
分类: 古砚 |
据史料记载,端石开采是在唐武德之时,其物是许敬宗砚,而此砚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谁也没有见过。而根据存世的流传实物和其它相关资料看,即使端砚出在武德之时,那也不是今天我们说的老坑,而是最早开采的山坑龙岩。真正的老坑开采,应该是在唐中后期了。这从李贺(789——816)《青花紫石歌》中“端州砚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和刘禹锡(772——842)《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中的“端州石砚人间重”可以找到证据。
本文所要阐述的,主要是老坑端石。这老坑端石,根据科学的检测,因其所含的水云母不同,里面所体现的石品、质色、冷润、细腻等也就相差很远,因而单从色来讲,就出现了紫端、黑端、绿端。但不管哪种色的端,里面总体都含有紫色,只不过其紫色的浓淡不同而已。在这些石中,几乎99%以上都是紫色,而这紫色中又含淡紫、深紫和青紫。其中的黑端、绿端、仅占整个老坑端石的百分之零点几。况在这么小的比例中,它们都还是出在古代。由于一千多年来出的这两种石所占比例这么少,再加上黑端和绿端出得最早,又在人们不识的流传中消失。仅凭历史的记载,致使现在的藏家几乎都不相信有这两种石的存在,甚至对古代出没有出现过这些石都还质疑。
在整个老坑的历代开采中,由于开采的时间和地段不同,里面又分很多高低远近不同的洞,所以出的石也不一样。
http://s10/mw690/6b169ad8tx6ByYRpmmlc9&690
http://s15/mw690/6b169ad8tx6ByYWG5xY1e&690
(图2为乾隆18年肇庆知府吴绳年开坑所绘的老坑内东洞、正洞、小西洞和大西洞各洞的图片)
下面就分别列出古坑洞的石:
http://s16/mw690/6b169ad8tx6ByZgx9jp2f&690
http://s12/mw690/6b169ad8tx6ByZDL81Bdb&690
以上两张图片为最早开坑出的黑端,它的石质相当细嫩、滋润而纯古。笔者亲自实验过,研墨不需用水,只要哈气即可磨墨写小楷。若一个人哈气磨墨,供一个人不停地写,哪怕是写一天的小楷也根本不成问题。清代以后出的大西洞绝品砚,其发墨和滋润程度,根本无法与之相比。这种黑端的颜色总体是黑中略显灰,湿水后微微泛红,石品有大小相杂的子母青花,鹅毛绒青花,蕉白、有排星斗异象的白粟点、鹧鸪斑,边有钉。它出自从洞口到楼脚这节很短且又狭隘的地段间,当时称为正洞,但不是后来大西洞旁的正洞,此地段后来因处南壁和北壁之间,所以又叫中洞。(南壁即后来的东洞,北壁即后来的小西洞。因为当时还没有把坑开到后面去,所以那时还不存在大西洞和小西洞、东洞的叫法,只以南壁北壁和中洞称之)。清乾隆时著名的金石考古学家陈龄在其所著的《端石拟》中这样记载道:“其南北中三洞之石,中洞下巗者色最纯古,石极细嫩,有纯黑色及青黒色带青花者,宋时采取已竭,今古砚中亦罕见此品,即有亦唐五季及宋初之物”。因为他就曾经有过这种石的砚,由于这种石太细嫩,在他的书童洗涤时不小心折断,后又将之改为很小的宇宙砚。这个地段史书上记载叫唐子崖。这一地段最窄,出的石最少,所以这种黑端也最珍罕。自宋以来很多藏家因为没有见过,都不相信有这种石。要不是宋代的皇室宗亲,著名的考古学家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中对它有特别的强调并做了详细的记载,它就会在历史上永远消失。
二、北宋初的玉斗砚
http://s16/mw690/6b169ad8tx6ByZQoT0Pef&690
http://s12/mw690/6b169ad8tx6ByZSzArVfb&690
(图5为玉斗砚的侧面,砚侧面的右上方有个坚硬的大黑钉,砚边的油迹状是因为这种石年代久远其边自然坼裂剥落,笔者用胶水粘上所显的痕迹。它几乎全是蕉白、鱼脑冻和胭脂火捺组成,上面有大量的天青和青花,由于这种天青和青花生在纯蕉白上,因此就与生在青紫和深紫色上的青花颜色不同:它生在深紫和青紫色上的天青、青花就显得隐,生在蕉白和胭脂火捺上就显得明。)因这种蕉白太细腻嫩软,与墨相昵最发墨。但它没有其它的紫色石经“老”,年代过久(几百年以上)会松裂。所以明末清初的户部侍郎曹秋岳在《砚录》中对它这样评价:“蕉白又次之,石纳水滋,色乃过淡,细嫩之极,与墨相昵,嫌其过柔,久或剥落,粤人最重此品,以数十金享之”。这个砚的口沿和侧面蕉白的剥落,正与该书记载所述一致。可见曹秋岳也见过真正古代的蕉白。现在大西洞出的蕉白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它的年限还达不到这种程度,所以一般的人还不会相信此说。这种长形的玉斗砚在歙石中也报道过,西安《收藏》杂志编审古砚的专家谢新民也藏有这种端石早期的玉斗砚。宋代的米芾在其所著的《砚史》中对这种玉斗砚有专门的论述:“土人犹重端样,以平直斗样为贵,得美石无暇,必先作此样,滞墨甚可惜也。大抵石美无瑕方可施工。璞而厚者,土人多识其藏疾不复巧制,人或因其浑厚而美之。”据宋·何薳《春渚记闻》载:“吴兴许采字师正,自为儿时已有砚癖所藏俱四方名品,几至百枚,······又一端石古斗样,长尺余,马肝色。下有王禹偁丞相书,玉堂旧物四字。”王禹偁是北宋文学家,太平兴国进士,官至丞相。由此也可证明这是北宋早期之物,并且是要相当大的官才会拥有。这种槽形的玉斗砚,它的功用因四边高而狭长不宜研墨,只适用于盛墨,这就是米芾所说的“古人晨兴作墨汁满斗终日不复磨,故多用玉斗书”的道理。http://s11/mw690/001XAx3Ggy6Zkf8Tkvw5a&690
(这是引自由贺敬之主编的中国古玩鉴识系列丛书中、由吴战垒著《鉴识古砚》资料53页上的一个北宋方斗歙砚,因为很多人还不相信古代有这种形制的砚,故引摘此图片以证明)
(接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