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哥釉青花釉里红的时代特征和工艺赏析

标签:
雍正哥釉青花釉里红文化 |
http://s14/middle/6b169ad8xc21ebd1e0dfd&690
http://s10/middle/6b169ad8xc21edd9f41e9&690
(图一、这个哥釉青花釉里红笔洗是画的一幅通景。哥釉是大中夹小的开片,瓷面的青花是绘在哥釉上然后再在上面罩一层透明的清亮釉。故凡会有图案的地方都要高突出来,因此,它是釉中彩。釉面白中显黄呈肉黄色,没有现代瓷白净。不要小看了这发黄色,它和故宫博物院里的雍正青花釉里红的瓷器釉面发色一样,是当时的时代特色。在自然光下仔细看绘画处的边沿,有轻微的哈利光显现。但它没有同时代粉彩上的哈利光强,这是年代久远的象征。古代的绘画都有寓意,图中的蜻蜓,取其谐音“清廷”即“大清朝廷”。)
http://s4/middle/6b169ad8xc21eee490f33&690
(图二、笔洗的青花青中发灰而显紫,青花有的地方边沿有晕散现象,有的又没有,枝叶上青花发黑的地方是加重点染的,点染过重的地方会出现锡斑现象。牡丹花的釉里红显得黑紫而素雅,釉里红聚集的地方成小黑点。这里有一个特别需要说明的现象:凡是雍正时期绘的牡丹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花瓣的画法不是像康熙那样以墨分五彩来显浓淡,而是画几根细线来表示,即使是青花也是这样,连这个笔洗上的牡丹花花瓣中的红色都不以墨的浓淡表示,而是画几根细线。这是雍正瓷上牡丹的典型绘法。笔洗上的枝桠远撑,枝叶疏朗适中,所绘四朵牡丹中间两朵盛开、两边两朵半开分别布于四方,牡丹是富贵的象征,因此,他寓意“四方富贵”。)
http://s16/middle/6b169ad8xc21f1862ef0f&690
(图三、枝上画一只白头翁的鸟,这鸟眼睛是闭起的,以前我不明白,因为我见任何人画鸟,它的眼睛都是睁开的,唯有这个鸟是闭起的。原来这只鸟绘的是在闭目养神休息睡瞌睡。所以画闭眼的目的就是为了显得静谧、安宁、平安。原来它是用其寓意“平安白头”。由于牡丹象征富贵,也可以理解为“平安富贵”。这才知道他是有意这样把眼睛画来闭起的。它使我想起了邮政银行信用卡上的那个古代骑马送信驿使的图为什么不画口,是因为古代送信要“守口如瓶”,所以有意不画口。这闭目的鸟与那送信的驿使有意不画口就是一个道理,我们的古人绘画真是会想象。肉黄色的釉面显有缩釉和棕眼,这也是雍正瓷的特征。制作者们在当时也不愿出现这些瑕疵,但那个时候的科技只有如此,他们也没有办法。)
http://s4/middle/6b169ad8xc21f3345bc23&690
(图四、笔洗内面画的是海水龙马图。在中国的传统中,马即是龙、龙即是马,故为龙马精神。这种姜牙海水带绶带的龙马画法,是明中期到清早期的官窑独有纹饰,它就像五爪龙和黄色的使用一样,是宫中御用之瓷,民间绝不会有。所以,迄今发现这种纹饰的古瓷流传很少。釉里红在古代是一种很高档的瓷,从元代发明以来,到明宣德后曾经断代,中间间隔了280多年到雍正时才恢复,而此器又是在哥釉青花上的创新使用,所以工艺还显得不够狠成熟,因此釉里红有的发黑有的发白而且还有烧飞现象,有些发黑的地方呈斑块和积釉点。这也是雍正青花釉里红的典型特征,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叶佩兰在讲解雍正瓷的时候专门阐述了这一现象。从龙马身上使用的釉里红看,它不像笔洗外面的釉里红上施了一层清亮的透明釉是釉中彩,而此处是釉下彩。这种散淡的釉里红就被吃进胎中而显凹并低于平面,不像釉中彩的釉里红显凸。这就是曾被另一专家叫华怡真在其所著《到首博验证“淡笔道吃胎”》的文章中阐述的雍正青花釉里红的又一特征——淡笔道吃胎现象(见图九)。除此之外,我们还看出:笔洗的口沿有爆口、内面有几处釉有剥离和棕眼,这也是雍正瓷的一特点,这种特点只是在各种雍正瓷中显得多和少与明和显而已,但它们几乎都有这样一个共性。)
http://s6/middle/6b169ad8xc21f48b9d235&690
(图五、笔洗的底面圈足是修削整齐的滚圆鱼鳅背,又叫灯草根,并且是双层的糯米胎。这种工艺和胎质是康熙末年到雍正初年的独有,这种糯米胎以后就再也没有了。圈足内是用青花画柳枝,柳枝上一蝉似在鸣叫作为底款,它借用青花柳丝“柳”的谐音为“留”;“丝”的谐音为“史”;蝉“鸣”的谐音为“名”。因此,底款图的寓意为“青史留名”。)
http://s1/middle/6b169ad8xc21f58e9b570&690
<>图六、修削很整齐的底足边沿的胎釉结合处,有很自然的牙黄边,它就像火石红的形成一样,从边处有外向里逐渐自然扩散。这也是雍正瓷的独有特征。
http://s1/middle/6b169ad8xc21f62c04450&690
图七、笔洗的内腹中间有一条长12厘米的窑裂,这种窑裂从元明到清早期的硬质高档瓷都时有出现,口沿的爆口也是出窑时就有的。由于笔洗使用的年代久远,里面的墨垢早已入骨而无法洗掉。
http://s5/middle/6b169ad8xc21f711c1b14&690
图八、这是从网上引用故宫博物院藏雍正魑龙灵芝纹青花釉里红天球瓶的图片。这个瓶口沿也有爆口,釉里红里面也有很多黑点,烧飞出也呈淡白现象,釉面也是呈肉黄色。这可能是照片色泽的缘故,此瓶的青花虽然也是青中显灰而含紫,颜色要显得深一些,但它们都有前述所论的共性。
http://s1/middle/6b169ad8xc21f80b242c0&690
(图九、这幅是在网上引用一个叫华怡真的专家在故宫博物院拍的雍正青花釉里红照片。他主要是以它来说明雍正青花釉里红有淡道吃胎现象,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它与这个笔洗一样:胎呈肉黄色,釉里红也像龙马身上有小黑点。)
另外,我在网上看见一个叫华怡真(华夏怡珍)的博客论文中获知,他到首都博物馆所拍明洪武时期的苏麻离青釉和清雍正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上出现的“淡笔道吃胎”现象而著《到首博验证“淡笔道吃胎”》的博文,阐述了雍正青花釉里红上出现的“淡笔道吃胎”现象,正与本器龙马中釉里红出现的散淡和釉里红被吃进釉里的现象完全一样。由此亦可证其时代特色。
笔洗的鼓腹面绘一幅花鸟通景:左上有一只款款而飞的蜻蜓,交叉的两支牡丹枝虬曲斜撑,(这种牡丹花的画法,我们可以从《收藏》杂志2011.03期27页刊载《它们曾经征服世界》文中雍正青花矾红描金竹石牡丹纹盘的画法与此器对比就可得知,其上牡丹花的花瓣也是画几根细线,最边的一朵也完全是与笔洗最边的半开牡丹一样。由此可见其时代牡丹风格的画风。)笔洗上稀疏翻卷有向背浓淡的叶衬着四朵盛开的牡丹花,一只白头翁小鸟闭着眼睛停栖在枝上休息养神,整幅图显得静谧安详。古代的绘画多有寓意:这蜻蜓有谐“清廷”之音,牡丹有寓富贵之意,四朵稀疏撑得很远的牡丹花,它暗喻四方富贵;闭目休息的白头翁小鸟,有寓“平安白头”或安宁,太平之象。整幅图有寓“清廷四方富贵,太平安宁”之意。从表面看,它是作为文房用具以衬托清闲幽静的雅趣,里面却暗含有为朝廷歌功颂德的政治内容。
笔洗内底的鳞甲姜芽海水,和腾空龙马瑞兽配绶带飘飞的纹饰,这从《收藏》2006年第7期46页陈根远,张咏梅《嘉靖皇帝与嘉靖瓷器》和同期49页高学训《浅谈康熙素三彩瓷》两文的所引图片中,都载有飘绶带的龙马海水纹图案,因此可以证明它是明中期到清早期官窑瓷器的常绘题材。因为中国的传统思想为:马即是龙,龙即是马,故为龙马精神。唐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于陕西乾县梁山的乾陵北门上,置有六匹石马,号称“六龙”,即是此意。它的来源有两处,一是取自《易经·乾卦》的九四爻“或龙在渊”和九五爻的“飞龙在天”之意;二是取自《坤卦》的“坤,元亨,利牡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并在《坤卦·彖》中说:“牡马地类,行地无疆。”它亦有类似海偃河清,河图洛书,太平盛世出瑞兽的歌德之意。这种以层层细线重叠描绘的半圆形波浪姜芽海水纹和底足无釉的双层胎工艺与《收藏》杂志2009年11期42页刊载沈阳李慧净《辽宁省博物馆清代彩绘瓷集萃》中的雍正釉里红海水子母龙纹梅瓶的绘法一样,由此亦可证其工艺和纹饰的时代特色。
http://s12/mw690/001XAx3Gzy72KWtLUIH4b&690
(这是刊登于《收藏》杂志2016年6期102页夏文峰《妙选珍材·河北博物院藏文房用具撷英》里的一个清·乾隆青花釉里红莲蓬形砚滴的图片,砚滴的莲蓬尖就是黑红淡雅的釉里红,有些红也接近烧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