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中的路径—记小班数学《拜访朋友》修改前后

(2010-10-04 23:15:36)
标签:

沙池

宋体

环节

路线图

长臂猴

分类: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经过了二个班级,三个老师,四次的修改,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活动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或者说更适合幼儿的。

活动设计大目标均为:1、引导幼儿了解目的地和路径的概念,感知两地之间形成的路径。2、初步培养观察力,能观察两个目的地之间的路径联系。

第一次活动:拜访朋友

环节一:在活动室阳台场地布置小动物家,借助情境出示路线图,引导幼儿观察去各小动物家的路线(可以从颜色上去区分),

环节二:让幼儿根据路线图的指示去小动物家坐客。

环节三:活动延伸活动:带幼儿到幼儿园户外活动,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园内熟悉的地方,知道每一个目的地与路径之间的关系。如:从小二班门口出发——园医室——小山坡——沙池——大型玩具。

第一节活动评析:本节活动前两个环节基本上根据教参书的设计进行的,第三个环节我把小书操作的内容改为了幼儿园户外活动,跟幼儿的生活结合起来。在第一环节,出示路线图引导幼儿观察,孩子们就知道了小动物家之间的路径,所以在第二个环节就很容易进行了。因为当初不了解半封闭路线和封闭路线的特点。所以,这个环节上,没有提升孩子们的数学知识经验。第三个环节,老师开始是拉紧孩子走的,后来才放开手,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走相关的路径到达目的地,孩子们是玩的很开心,活动后却没有进行小结。活动之前, 卢老师的建议是直接带幼儿到户外去,让幼儿在户外边玩边学习,无形中也就掌握了两个目的地之间跟路线的关系。但是,我就考虑到怕孩子一出外面就乱,所以不敢大胆尝试,还是用了比较保守的方法。

第一节活动中数学理论知识的收获:了解了半封闭路线和封闭路线的特点。

利用课间的时间,卢老师把第一小组活动存在的问题提出来,马上进行了修改,紧接着进行第二小组的活动

第二次活动:寻找目的地(这是我自己起的名字)

目标上有了少许的变化:认识各种不同的路径:如直线路径、转角路径、弯弯曲曲 的路径等。

环节一:创设情境,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老师给罗老师打电话,让老师带小班友去园医室——小山坡——沙池——长臂猴滑滑梯玩,小朋友这些地方你知道怎么去吗?

环节二:交代任务,幼儿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园医室——小山坡——沙池——长臂猴滑滑梯玩。引导幼儿观察从小二班出发到园医室的路径是怎么样子的(直直的)。从园医室要到小山坡的路线又是怎样子的?跟刚才有什么不一样?幼儿很积参与,(在这环节,要注意引导个别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或者较为好动的幼儿应该放在身边。)孩子们在小山坡玩了几分钟,提出下一个地点,从小山坡——沙池,我们要走一条怎样的路能到达(弯弯曲曲的石头路),这环节孩子们会想玩沙子,尽早集中小结,然后到下一个地点从而沙池——长臂猴滑滑梯。到了长臂猴滑滑梯就可以让幼儿玩一下。

环节三:回来集中小结,教师出示刚才走过的路线图,考验幼儿指出相关目的地的之间的路线,进行巩固学习。

环节四:游戏:去小动物家(不封闭路线的认识)不用路线图,让幼儿观察场地布置,说去小动物家路线的颜色。(因为时间太长了,这个环节的内容,在这个活动里没有办法去完成,可以利用游戏时间或者小书操作前才来完成。)

第二节活动评析:1因为外出的路径范围比较广,所以环节二用的时间比较长,路线的选择要慎重考虑。2、因为把外出活动放在了第一个环节,玩了一圈回来后,孩子的情绪相对躁动,回来小结认识路线图环节,幼儿的集中注意力就比较散。(幼儿对于路线图的理解不够,查找两方面原因第一是,孩子对于第一环节,任务性不强,只是单纯去玩,所以,对于路径的认识不够。第二是路线图是按老师的意愿画出来的,孩子们不是很明白,能力强的孩子能接受理解,能力相对差的幼儿就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我的小结:

活动方面:活动准备前,不敢大胆的跳出旧的教学方式,是因为考虑到小班孩子的学习特点,总想给他一点固定模式后,或者说让孩子知道要做什么后才去发现更多相关的事情。疑惑到底哪种方法更适合小班年龄段的学习特点。

幼儿方面:两节活动,孩子们在去玩的环节都很开心,不管是去小动物的家还是去幼儿园寻找路线。这就是数学小组研讨的初衷啊!抓住生活中的时机,提供让幼儿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孩子们把数学的经验运用到孩子生活中来,解决一些身边的问题。《纲要》中指出“数学学习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经验,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

个人方面:调整第二个活动就是利用了课间的时间来修改,其实这个在分组活动中经常有尝试。但是,这次可能因为卢老师跟班的关系,所以就有点措手不及,应付不了场面了。其实也是自己在调控活动过程方面很欠缺,对于环节的处理上也没有办法做到很好的承接启上。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有待加强!

   至于第三、第四个活动,因为在小四班廖老师和卢老师的不断修改下,找到了更加适合的方法。具体的修改教案要在研讨会上交流后才能附上,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