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儿园学习文化建设(园本培训内容)

(2011-06-02 08:23:41)
标签:

文化

学习文化

幼儿园学习文化

教育

分类: 园本培训

幼儿园学习文化建设

一、           什么是幼儿园文化

1.文化的概念

如果我们把文化这个词汇输入计算机检索,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定义。但目前人们比较认同的还是西方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给文化所作的界定: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它包括工具(青铜器、瓷器)和消费品(丝绸、纸张)、各种社会群体的制度宪纲(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人们的观念和技艺(官本位、人的自由与民主,伯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提到的酱缸文化)、信仰(宗教文化)和习俗(春节、中秋),它也是一个部分由物质、部分由人群、部分由精神构成的庞大装置

可见,这个对文化的定义相对比较全面,涵盖了一切人类生活,被各研究领域的学者们所认同。在马林诺斯基这一文化定义的基础上,人们又给这一定义作进一步分析,将文化分为五个层面:器物、技术、制度、风俗习惯、信仰与理念。进而又将器物层面与技术层面的文化统称为物质文化,将制度层面的文化称为制度文化,将风俗习惯层面和信仰理念层面的文化统称为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即特定社会和群体的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形成的风俗习惯,是文化的核心,起决定作用。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某种意义上也决定了有什么样的制度、技术和器物。为此,有学者直接将文化界定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

    2.幼儿园文化的概念

幼儿园文化理所当然也包括幼儿园的物质文化(物质环境)、制度文化(园规园纪)、精神文化(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其中幼儿园的精神文化,即幼儿园在长期的办园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价值观念,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念的行为模式,是幼儿园文化的最高层,是幼儿园文化的内涵,它处在意识的最深层,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幼儿园精神文化的培育,不仅要使全体教职员工持有先进的价值观念使他们发自内心地认同这些价值观念,并且将这些共同认定的价值观落实到自己与孩子日常接触的言行举止中去。

武汉市晨光幼儿园的办园理念:“立足幼儿今天、面向幼儿明天、奠基幼儿未来”。

南京实验幼儿园办园理念:“一切以幼儿发展为本。

二、什么是幼儿园学习文化

学习文化是针对某个特定群体而言的,针对整个社会、某个企业或组织、某个家庭、某所学校、某个班级甚至是个人,都可以总结和提炼出不同特征的学习文化。幼儿园学习文化是指幼儿园具有继续学习的文化,学习文化是幼儿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涵。幼儿园教师是工作者也是学习者,不仅个人进行学习,团队与整体组织亦持续进行学习,并促使幼儿园不断创新与改善,进而成为真正的学习型幼儿园。

从教师学习的意涵来看学校的学习文化可以了解,学习文化应该是有利于教师学习的一种文化,不管教师原发的动机是主动还是被动,一旦教师身处在有利学习的文化中,其在学科知识、教学知能、班级经营与辅导与人际沟通都将有所学习和成长。

1.学习的文化的具体表现

²       教师在业余时间谈论的主要话题

²       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碰到问题时所采取的办法。

²       看教师办公桌上是否有相关的书籍。

²       教师是否积极利用图书室、网络以及其它学习资源。

²       幼儿园是否提供给教师学习的环境。

²       支持教师学习的机制。

2.教师为什么要学习

⑴职业要求

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和教师专业化理念的凸显使教师的在职培训问题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教师和变革世界中的教学工作》中指出:“教师的在职或进修在最近30年显得日益重要。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同其他职业不一样,是一种‘学习’的职业,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定期更新和补充他们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⑵自我发展的需要(凸显专业性,包括教育教学水平、论文写作、反思能力)教师的教育比较,慢慢走向反思,比较深刻了。如生活中的生成教育、以幼儿为主体以及家园互动情况等。

²       总结、归纳与反思:蜜蜂和苍蝇的实验,说明教师已有经验虽然重要,但更重要地是要学会总结、尝试、反思,这样才会寻找新的突破口。一道数学题:101-102=1,只移动一个数字,如何使这道题成立。

²       专业性:事例

转引我园教师博客---中午培训结束,大家都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了:

     ——   这些歌曲都有点老,有点像八九十年代的感觉。但我们从来都没想着要这样去分析它。

     ——   是呀,我们只是让孩子学会唱了就行了,哪会想到发音、旋律、节奏这些专业名词呀!

    ——  人家就是用音乐专业知识来分析,再结合幼儿的心理生理特征,构建了学前幼儿学习音乐的详细体系,所以听起来才会这么生动。

    ……

    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句话真不假。说到专业,先谈谈听课的专业性吧!

想想自己之前听公开课,好像看表演一样,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或者是否合自己的口味来评价,现在慢慢的,我发现,如果我们在看别人的授课时能看出点专业性的东西来,才是最大最大的收获了。我们有时候会感慨,为什么看了很多的名师授课,接受了很多的培训,可我们仍旧在原地踏步呢?我想这个问题很重要:你到底学到了什么?如果只是看表演,那和看电视剧、电影又有什么区别,感慨之后只会被时间抹去,一点痕迹都不留,再好一点的就是记下了舞台的布景、演员的表情等这些皮毛,可对自己进步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其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如果我们用专业的目光去听课,那意义就不一样了。

²       我园公开活动,有经验的教师从活动的设计、实施,与幼儿的互动好像都没有大的问题,但就是感觉比较浅,深度不够,就是源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欣赏绘本中的美---从美术角度结构绘本》就明显看出专业性所显示出的独特内涵。

3.影响教师学习的因素

⑴没有时间学习(工作、家庭)

转引自我园教师博客中的一段话---幼儿教师的繁琐事情太多了,太耗体力了,每天都很累,根本没有时间学习或者精心的去教研。

     分析:不错,这是实际情况,尤其是对还有打扫卫生任务、有保育任务的教师来说,身体会觉得特别的累。那该怎么办呢?解决的方法还是一个:看你选择了什么?是忍受、安于现状还是反抗、奋起挑战?如果选择安于现状,那么你就日复一日的过下去吧!如果你选择了后者,那么也许它是促进自己前进的一个动力,一方面我们要好好锻炼身体,让自己有充足的体力去应对这些种种消耗体力的琐事,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更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目标自己的理想,不要被繁琐冲昏了头脑,大胆的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⑵没有学习的激情(过了读书时代)

“一个月总有那么30天不想学习”

“别跟我谈学习,对不起,我已经戒了”。

⑶学习的方法落后

教师学习能力是很重要的

⑷在职培训的机会有限

教师在职学习跟学生在校学习有本质的区别,下面就着重分析教师学习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学习。学生在校学习主要是学习书本上概念性、抽象性的知识,是对实践应该的抽象和概括。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教师在职学习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学习。

4.教师在职学习

迈克·富兰在其著作《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这样生动地说道,“当教师在学校里坐在一起研究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当他们把学生的学业状况和如何教学联系起来的时候,当他们从同事和其他外部优秀经验中获得认识、进一步改进自己教学实践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就是处在一个绝对必要的知识创新过程中。”教师这种知识的创新过程其实就是学习。

²       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案例的情境学习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特别是情境学习理论的研究表明,学习就是情境性的认知,“知什么”和“怎样知”是融为一体的。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知识运用的情境;离开情境的知识学习,只能是记忆一些没有意义的呆滞知识,不可能和个人经验与现实社会产生联系,因此也不可能产生迁移和实践运用的效果。所以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不是获得某种认知符号,而是参与真实情境中的活动。

²       教师的学习是基于问题的行动学习

教师的行动学习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①学习的目的直接指向教师的教学行为,学习的需要直接来自于教学中的问题。

②教学实践成为学习的资源。教学实践为学习通过了生动的素材,学习不是超越自己的教学实践问题的范围之外。

③教学实践的过程成为学习过程的主要载体,学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即,教学学习化,学习寓于教学过程之中。

教师的行动学习也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三句话: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

²       教师的学习是基于群体的合作学习

在社会建构主义看来,“学习就是知识的社会协商”,[1][7]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一种合作和交往的过程。学习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认为,人类的学习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进行的,是一种社会活动。首先是作为社会合作的活动出现,然后才是个体内部进行的思维活动。学习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他人思想和自我见解之间的对话。在曾经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片面地强调知识是对现实世界准确而客观的反映,以及学习是学习者个体内部心理加工的过程,所以得出学习完全是个人行为的狭隘结论。这有悖于人及其知识的社会性质。正如弗莱尔所言,“藐视团队合作而独自行动无疑是自杀的最好方式。”(山雀与红鸥鸲的故事)

作为一个职能共同体,不同的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即使是任教同一学科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等等许多方面也可以说尽显个人风采。这是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理解到的只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对一个人对事物唯一正确的理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位教师都要超越自己的理解,看到别人与自己的不同理解和别人看到的事物的另外的方面,从而形成更为丰富和更趋近事物全貌的见解。于是,每一位教师差异就是教学资源,差异就是合作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教师基于群体的合作学习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①指导型的合作学习:校外专家、教研员、学科带头人对教师的指导;②表现型的合作学习:开公开课、教学成果展示、读书汇报会等;③研究型的合作学习:专题讨论、课题研究等。

²       教师的学习是基于原创的研究学习(比较困难)

“教师即研究者”的真谛就是,教学的过程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从而发展理论的过程,研究是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让教师参与到课题中去,做教育教学研究,在实践中获得新的研究成果,进而上升到理论高度。

²       教师的学习是基于经验的反思学习(苍蝇和蜜蜂的故事)

教师的学习是反思性的学习,而不是全纳性的填充,教师在反思性检验的过程中,他们自身的经验也不断得到丰富、修正和完善,从而今后新知识新理论的检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反思是对教育行为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以批判的眼光看问题,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剂良药,是经验型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反思性教师所必备的能力。

三、幼儿园学习文化建设,教师群体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学校就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学校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殿堂,教师学习文化也应当与时俱进,进行重建。我们共同的愿景就是:教师群体即学习共同体,学校即学习型组织。

从教师学习的特征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界定出教师学习共同体特征的主题词,即研究+行动+反思+合作。

200 471317日,在香港大学举行了国际教育教学委员会(ICET)大会,会议的主题就是:“教师即学习者:构建专业发展的共同体”。这是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对教师群体和学校提出的要求和描绘的共同愿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